富晓星疾病文化抑或其他同性恋研究

富晓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影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男同研究、应用人类学等。

摘要

客观存在的同性恋群体长期以来属于人类学研究的禁区,其承受的污名和歧视使触碰这一领域的学者规模和作品数量相对稀少,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类学界尤为明显。从学科认识论来看,同性恋研究经历了“性逆转”、“性倒错”的医学范式;异性恋框架主导的文化影响模式;建构学派的历史、政治、经济视角批判;以及酷儿理论的全盘颠覆和开放式探索。

长期以来,“同性恋”在人类学史上是一个“禁忌”的研究命题,鲜有人类学家有勇气研究被高度污名化的同性恋行为。本文试图对人类学的同性恋研究进行理论回顾,从历时角度梳理主导范式的转换轨迹,从共时角度结合医学、性学、精神病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视角透视其他学科对于人类学同性恋研究的影响。

一、20世纪上半叶:游离于医学科学的边缘

20世纪前半叶是讲求本质主义的科学时代。“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的特有问题,它是一个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本质主义源自柏拉图,他认为本质就是永恒不变的形式,我们只能通过心灵(Minds)却不能通过感官去理解它们。这就意味着本质是超越物质表象的终极所在,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世性和确定性。这也是现代科学观的主导话语并在年代前占据主导地位。本质主义认为性意识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外在于文化与社会,来自于固有的、天生的趋力,而这本质与趋力指导着我们对性的认同。

(一)本质主义对同性恋的观察

医学科学对同性恋问题的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lcbx/1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