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礼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迎亲)。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之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亦有此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六礼分别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宋代时朱熹把六礼简化成三礼,把问名合并于纳采礼中,又把纳吉、请期合于纳征中,又称纳币、过大礼,并增加议婚一礼,实际上共四礼。纳采纳采,又称提亲、问肯,是汉字文化圈婚礼传统三书六礼中的第一礼。传统上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带同聘书以及将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古代纳采朴实简单,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份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后来也因为活雁不易取得而改用木雁。后世纳采物品渐趋奢华,唐代杜佑《通典》里就记载男家在纳采时,需将聘书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收到聘书和礼物后,要回答书给男家。《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后世随时代和地域,纳采的礼品亦有所变化,如现代台湾简化为送水果篮、饼干篮、香肠、酒,朝鲜只送聘书。有些地区甚至把纳采和纳币合并,中国最迟至清朝,民间已有人把纳采合并于纳币,而日本亦把纳采合并于纳币。又因为这些地区纳采、纳征、纳吉三个订婚礼皆合为一礼,名称经常混用,如日本皇室的订婚礼就称为“纳采之仪”。和中国古代婚姻中象征“从一”意义的茶礼(或包括茶礼在内的的四色礼)。问名问名,又称合婚、合八字、卜吉,为汉字文化圈传统婚礼三书六礼中“六礼”之一。男女两家在议婚之初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男家亦会询问女方家境、姓名。合婚乃双方得到对方信息后各自占卜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称为压庚,又称压帖、换庚、换帖、换庚谱,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双方交换庚帖、谱牒。压庚有些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有些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写有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庚帖退还。[1]旧时民间迷信所谓的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逄双,女子十九不嫁: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2][3]其他诸如:“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或“青龙克白虎,虎鼠不结亲”,[4]或“白马怕青牛,鸡猴不到头,蛇鼠如刀锉,虎羊一旦休,龙猪难为配,最怕犯兔狗”之说。[5]这些规定在现代已没那么受重视,但于部分农村地区仍十分相信。过去中国传统婚礼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才适合结为连理。旧时各种迷信忌讳繁多,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问名也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各方面。众多忌讳中也有少数有科学根据,例如双方所择供女方母亲挑选之日期,意在避开新娘的经期。相亲又称对看、相门户。即压庚成功后,由媒人安排联系,双方长辈见面议亲。旧时男女本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或长辈包办。议聘双方相亲中意后,进一步商讨男家聘礼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双方常常对品质数量多存争议,需多次商讨才能定下。换盅双方就聘礼和嫁妆谈判时都需要媒人从中协助调解,以达成协议。议聘谈成后,双方分别宴请媒人以示感谢,同时也邀对方家长入宴庆祝。纳吉聘礼中的小聘。纳征纳征是东亚传统婚礼中的订婚仪式,由男家进行。“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又称为过大礼、放定、下财、下定、下礼、下彩礼、过彩礼、过礼、行聘礼、行聘、行大盘、大聘,日本称为“结纳”,朝鲜半岛称为“纳币”(韩语:、納幣),越南称为“越南语:Lnhi”。通常,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后,携礼书、庚谱、礼金和礼品到女家,可以说是订婚的其中一个仪式。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礼书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传统上是由男家派人带礼物到女家,新郎不会亲自前往女家,新娘亦不能亲自迎接送聘礼者。按照各地风俗差异,有由媒人率领男家子弟前往者,亦有由男家长辈为首前往者,也有由好命人前去。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受西方订婚礼影响,新郎新娘亦会参与纳征仪式,台湾受日本统治后也受西化的日式纳征礼影响,新郎新娘会参与纳征仪式,并举行宴会。仪式纳征当日男家先祭祖,告知祖先将会与女家订婚。然后请媒人和亲友送礼书、庚谱、礼金、礼品到女家。有些地区要求送聘礼者除媒人外须为两位或四位全福女性亲戚,而《仪礼》、《朱子家礼》、《明集礼》等则无此规定。男家送聘礼者和女家迎接者皆要盛装打扮,女家迎接男家送聘礼行列,稍作招待后,男家人就送上礼书、庚谱、礼金、礼品,男家会把礼品逐一罗列,女家再按礼书点算。女家若满意聘礼,会把礼书放于祖先神位前,然后祭祖告知祖先纳征之事,并送上回礼、答书给男家。由于古代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茶树一般不宜移栽,故大多采用茶籽直播种茶。由此茶被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一”意义,寓意婚约一经缔结,便绝无反悔,这是男家对女家的要求,也是女家应尽的义务。所以纳征日“下茶”;订婚之礼曰茶礼;女子受聘则谓之吃茶。茶礼也为四色礼(茶、酒、糖、点心/喜饼)之一,旧时若家境贫寒,出不起四色礼,其他三项可免,但茶礼却因其所代表的“从一”意义而万万不可缺。已经受过人家的“茶礼”,便有信守不渝的义务。--回礼纳征回礼亦称回盘、答回、回情,日本称为结纳返(日语:結納返し)。女方收下男方的聘礼后,视情形给一定回礼。宋代时由于回礼多用盘捧上,所以称回盘。各时代、地区的回礼都不尽相同,通常包括聘礼的一部分再另外加上其他物品。招待男家人之后再继续招待男家人,最后送男家人离开。招待的形式简繁不一,有简单以茶点招待,亦有设盛宴款待者。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请期请期,又称乞日,近代又叫送日子,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即决定迎娶的“吉日良辰”。亲迎亲迎礼,又称迎亲、双顶娶,香港通称接新娘,是东亚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三书六礼的最后一步,是指新郎亲自前往岳家,将新娘接回来完成婚礼。至今仍保留在传统婚礼中。历代虽然皆有不亲迎(又称单顶娶)的例子,但某些情况下新郎必须亲迎。当新娘嫁妆等于或高于彩礼时,新郎必须亲自去迎亲。肇因自宋代以来,历代法律规定嫁妆必须至少为聘礼的一半或更多,嫁妆等于或高于彩礼时,男方无任何财物损失,因此新郎必须亲自去迎亲以代表男方向女方致谢。另一种情况是即便嫁妆没有等于或高于彩礼,但新娘在世的父、兄、弟、叔、伯、舅于当朝为官,其现任官阶等于或高于新郎本人或其在世的父、兄、弟、叔、伯、舅的现任官阶,新郎则必须亲自去迎亲。但双方所有官阶必须是经科举或军功而得,退休或花钱捐来的不算。即使嫁妆没有等于或高于彩礼,但新娘在世的父、兄、叔、伯、舅考取的科举名次等于或高于新郎本人或其在世的父、兄、弟、叔、伯、舅考取的科举名次,新郎也必须亲自去迎亲。同官阶的要求一样,双方所有功名必须是经科举考试而得,花钱捐来的不算。这两种情况都是反映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注重教育,推行仁义的美德。亲迎时新郎乘颜色为绿色的轿子去新娘家接新娘,行于新娘将要坐的花轿之前。自北宋以降,新郎于双顶娶时亲自去迎亲时需同拜堂一样戴红花。亲迎礼中,新娘娘家人往往会故意刁难新郎,称为拦门、弄女婿,而新郎则会催促新娘,称为催妆,至今仍保留在传统中国婚礼中。特殊类型的亲迎有些亲迎其实是抢亲,一些人因家境贫困,置不起聘礼,无法循正常礼制娶妻,就采用抢亲的方式来解决。肇因人们慑于社会舆论及礼教,无法省略婚娶礼仪,否则会被世人视为大逆不道、奇耻大辱,成了世人的笑料话柄。而以亲迎为名的抢亲却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和谅解。古时相约成俗,抢亲不犯法,但不能抢错人,并只能由新郎动手抢。抢亲时如遇不知情者,男方只要鸣锣,人们和官府便知是抢亲,就承认它的合法性,不去干涉了。只有家境贫困的双方才会采取抢亲,以便让两家都可省去筹集不到的婚礼所需巨资,让新人及时成婚。三书六礼在现代直至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中,尤其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婚姻形式,仍可见到“婚姻六礼”的明显痕迹。但在中国现代的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婚俗礼仪已化繁为简,一般遵循有提亲、纳征(即过大礼)和亲迎(即接新娘)内的某些礼仪。在现代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纳征已是保留得比较完整和受较大重视的传统礼节。
上一篇文章: 中国传统婚俗议婚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l/5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