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系列报道51946年的浙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首席记者王湛通讯员刘苏蒙
说起江南,很多人就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10月15日,在安徽芜湖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被通过。
至此,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成员增至41座城市,人们对“江南”的概念可能会又一次被刷新。
但是,谁曾记得,以前的江南是什么模样?有着怎样的特点?
钱报记者专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葛永海教授,他将为我们揭开近代(年至年)江南城镇的神秘面纱。
一个重商的近代江南城镇什么样?
促销手段和广告五花八门
尽管明清以来,江南逐渐成为商业贸易中心,很多人从事贸易,并因之获利甚巨,商人在职业构成中的比例不断扩大,重商成为一种风气,但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在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基本价值观念的支配下,社会价值定向依然在于士绅阶层,富而不贵的新式商人还不足以成为左右社会的力量而取代士绅阶层。
这种状况到晚清以后逐渐改变。葛永海说,当时全国上下在政府倡导和社会舆论的竭力鼓吹下,“以商救国”、“商战救国”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商业活动被重新认识和看待。
那么,一个重商的近代江南城镇是什么样子?
近代苏州的商业活动丰富多彩,促销手段五花八门,减价促销,抽奖促销,礼券”促销,应有尽有。一些商家销售商品时,伴以抽奖活动,以刺激顾客购买。
此外,苏州的广告业特别发达。公共广告场广告、报刊广告、电影幻灯广告、墙体广告、霓虹灯广告,甚至火车、汽车、黄包车……举凡能被利用的,无不被用来作为广告载体。凡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婚姻家庭,无不成为广告的对象。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江南地区奢侈之风的形成创造了一定条件。此外,江南人还讲究新奇。葛永海说,这些追求奢靡、新奇的行为,在当时来看都是逾分越矩的。
以服饰为例,历代官方对民间多有限制,如规定服饰不许用黄色,不得僭用金绣、锦绣、绫罗等。但江南地区却时有“突破”,其服饰的纹饰经常出现团龙、立龙等龙形纹饰,逾越名分。
妇女的饰物,首饰以金银为美,镯环必珍珠宝石,以贵为美,以多为胜。富裕之家如此,贫苦人家也被卷入这股风潮,“不论贫贱富贵,在乡在城,男人俱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货物愈贵,而服饰者愈多。”
集体婚礼、文明戏、电影…
近代江南城镇在移风易俗间提升品格
近代以后,江南的城市民俗也有较大改变。比如出现了“新式婚礼”。
年,浙江吴兴的菱湖日报社“为提倡俭约起见”,刊出布告,征集二十对新人,为他们举行集体婚礼。可见出大都市习俗对改变江南城镇婚俗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于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江南许多城市模仿上海推行新式教育,一方面设立学校,开展正规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还成立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推行市民识字教育活动。
随着受教育人数增多,从而增进社会的开放性,民风开化。葛永海介绍,外货充斥的苏州市场,学习外语也成为了时尚,外语课程不但学校开设,而且社会上也热衷于“补习”。苏州一些新式学校、报刊媒体注意宣传科学知识,促进市民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的形成。
葛永海告诉记者,近代江南的许多城镇出现了新娱乐形式,如有文明戏、电影、皮影戏等等。
年浙江湖州南浔镇在东大街建有中心市场,内有中心剧场,约个座位,以演戏为主,有时也放电影或说书,年改称大剧场。浙江嘉兴西塘镇20世纪30年代初建有一戏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此外,少数城镇还建有青年俱乐部、联谊会等机构。
葛永海说,总的看来,近代江南城镇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移风易俗之间,全面提升了城市品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4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