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尊女卑三纲五常谈一谈秦汉时期的女性价
近代不断兴起的女权运动,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礼教观念、社会风俗和统治者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时期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是不同的。东周和两汉时期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她们受当时社会多方面影响,地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一、东周男尊女卑观念不甚明显
0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一直以来,礼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稳定社会秩序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最有效的办法。而这一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传统的礼乐文化已经不能维护社会宗法的等级差别,等级身份与实际拥有的权力和财富发生了分离,权力和财富开始在诸侯及卿大人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如《论语·先进》中有季氏富于周公的记载,继而便是政由方伯、礼乐征伐自大人出、陪臣执国命等违礼现象的出现,相对于传统的礼制而言,这已经是不能容忍的违礼行为,但在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势力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周王室为了保住所谓的虚位不得不默许这种违礼现象的存在。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礼制对人们的道德约束比较松散,女性相对拥有较为宽泛的自由,对待自己的婚姻及其他问题还能有一定的发言权,这一时期女性的家庭及社会地位相对高于后世。
02.相对自由宽泛的社会风气
东周时期随着传统礼制的逐渐破坏,这一时期原有的婚姻习俗也受到影响,各种婚俗禁忌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在这种相对自由宽泛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东周时期的婚姻风气也相对自由,女性在婚姻上所拥有的自主权相对较高。
当时的女子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择偶,而且这一时期的女子为爱情私奔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徐吾犯的妹妹自主择人的事迹,晏婴的妻子因为不满丈人的不思进取而自动请出,在当时风俗相对自由的情况下,她们都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婚姻。此外,这一时期的女子在特殊情况下还会选择跟恋人私奔,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泉丘人有女,……奔嘻子。自由宽泛的社会风俗影响下,女性地位并未有明显的下降。
二、西汉女权开始下降
西汉时期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儒家正统思想对这一时期女性的思想行为做了一些限制,女性的地位相比于东周时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01.礼教的逐渐诞生
西汉是封建社会礼教初步确立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春秋繁露》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构建了全新的儒家纲常伦理体系。他用天人合一论证三纲五常来源于天,以此说明君臣、父子、人妇之间的尊卑关系是上天注定的,是我们人类不可改变的,贵阳贱阴、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也由此产生。董仲舒从阳主阴辅的关系出发,把阳比为德,阴比为刑,天贵德而贱刑。
董仲舒把天人感应的神学延伸到伦理道德领域,确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人为妻纲的原则,女性逐渐开始成为男性的附属,逐渐有了女性的人身依附关系。汉成帝时期的刘向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他开始根据自己所拟定的女性行为标准,以文字的方式明确妇女的行为规范。刘向的《列女传》宣扬封建礼教和表彰贞妇列女,书中列举了多名妇女的事迹,以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壁为标准来劝诫女性。
《列女传》现存七篇,辩通篇是要妇人辩通事理,以抗击临祸凶,孽壁篇则以淫妒、背义和弃义等五者作为妇人之鉴戒,节义篇的标准是要妇女必死无避,诚信勇敢,义之所在,赴之不疑。《列女传》对女性的要求是行为仪表,……致其功业;廉正以方,……言成文章;预识难易,原度天理,顺应了这一时期礼教发展的要求,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等级意识来严格规范婚姻关系和女性行为,以此达到教化女性的目的。西汉时期,随着董仲舒三纲五常论的形成和《列女传》的问世,儒家思想对女性的道德行为要求逐渐走向严苛。当时的女性在这一礼教思想的约束下,她们的行为已经远没有东周时期的自由可言。
02.统治者态度的转变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不但不反对女性的改嫁和再嫁,而且在一定程度给予她们支持和保护。如上文中平阳公主想要嫁给大将军卫青,皇帝便依她的意愿主持婚事。
然而,随着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政治生活中逐渐确立,社会上对女性改嫁再嫁在一定程度上默许的同时,对贞节观念的宣扬也开始加强。统治者们有意识地向她们灌输贞节思想,并开始对她们的贞节行为进行精神上的奖励,如汉宣帝时曾下令表彰贞妇烈女,这是古代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出面对女性的贞节行为进行表彰。而且官方总不断以朝廷的名义不同程度的表彰贞妇烈女,大肆倡导贞节观,并且积极地将贞节观与国家政策结合。
03.社会风气的转变
西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礼教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风气也随之严苛起来,但是先秦自由之风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一时期女性的思想行为并未完全被封建伦理风气约束起来,她们的行动相对来说较为自由,如她们在某些公开的场合还可以与男子饮酒欢聚,也可以和男子结伴出行,更为开放的是她们也是可以单独会见男性宾客的。
在这种相对自由风气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女子可以自愿地改嫁和再嫁。如卓文君新寡的时候,因为与司马相如情投意合而选择与他私奔,这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社会舆论的评论;朱买臣的妻子因为嫌弃他贫穷而主动请求离婚,朱买臣不仅同意而且还在妻子贫困时,不计前嫌帮助她。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除了受先秦时期自由之风的影响外,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贞节观念的宣扬也进一步发展,对女性的行为及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规定,如女性要有遵守严格的妇道和妇德,妇道一般认为是女子应当遵守的规范,《礼记·本命》中有:故谓之妇人,妇人,伏(服)于人也的记载,认为女子是处于顺从地位的,女子天生就是服侍人的,对女子提出了要遵从妇道的要求。
妇道风俗要求女子遵守三从之道,不能自作主张,要做好家庭工作,侍候好丈人及其家人。还要求女子重视贞节观念,赞成女性人死不嫁,汉孝平王后在丈人死了、父亲被诛杀之后,也选择坚守贞节最终投入火海之中身亡。在这一崇尚妇道妇德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女性的思想观念,由前期的开放自由逐渐转向拘谨约束,她们时刻牢记伦理道德的要求,自身的独立意识也逐渐丧失,对于她们而言,丈人就是她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意义和地位做了相关的规定,对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东汉时期礼教观念强化
东汉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继承并发展了西汉时期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进一步深化三纲六纪在社会上的认同感。
01.《白虎通义》妇者,服也
《白虎通义》是汉章帝时期一次会议讨论的结集,书中有关婚姻思想的内容,基本上是对西汉时期董仲舒、刘向儒家正统思想婚姻观的继承和发展。《白虎通义》承袭了董仲舒的三纲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三纲六纪之说,书中的婚姻思想认为人妇者,何谓也?人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因此,妻子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和听命于丈人。在《白虎通义》看来,丈人可以支配妻子的命运,而妻子却不能对丈人表现出不满的情绪,人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人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记·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02.《女诫》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受男尊女卑和封建贞节观念影响,班昭完成了妇学著作《女诫》。序文中提到自己的写作目的,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惭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宅门,取耻宗族,书中贯穿的主要思想便是女儿对父亲、妻子对丈人、女子对男子的无条件服从。
《女诫》总共七篇,第一篇为卑弱篇,认为女性天生卑弱,所以要谦让恭敬,先人后己,专心服侍丈人,除此之外,班昭还认为女性要遵从女教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女诫》认为:人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人,《女诫》对女性的要求比刘向的《列女传》对女性的要求更加苛刻,她强调女子无专擅之义,谦让卑恭。
东汉时期倡导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此一时期的女性也逐渐接受社会上认同的女性价值观,女子一生的生活重心在家庭,悉心照料丈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做好丈人的贤内助;为人家诞育子嗣,以便人家传宗接代;谨守妇道,维系和协调家庭内部的人伦关系,以保障家庭的和谐美满。随着东汉时期《白虎通义》和班昭《女诫》的相继问世,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思想行为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女性的尊严和自由权利也所剩无几。
四、总结: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封建礼教的逐步确立使得女性的人身依附性不断加强,贬低女性、控制女性的女性观逐渐盛行,并在后世愈演愈烈,影响至今,对于今天的女权运动有着深刻启发。
参考文献:
1.东周秦汉时期女性地位的嬗变
2.秦汉时期女性对男性的封建依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4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