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打卡倒计时97天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起主要作用的细胞
B细胞
T细胞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细胞、自身的异常细胞和异体组织器官
作用方式
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病原体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使之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而被吞噬细胞吞噬,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裂解。
关系
二者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①对于细胞外的抗原,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首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要点诠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种类的识别技巧):
免疫过程的题目往往需要判断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判断的技巧如下: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
特异性免疫均需要吞噬细胞处理并呈递抗原,对于体液免疫,人教版教材中提到了抗原需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刺激相关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对于细胞免疫则未提及抗原的呈递。若题目中用图解表示免疫过程,当图中显示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后才刺激相关细胞时,则基本可判定为体液免疫,当图中未显示抗原的呈递过程时,则基本可判定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
(1)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
(2)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
(1)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为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体液免疫。
(2)对于胞内寄生物,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如病毒引发的免疫过程多如此,但对于病毒一般将考查点侧重于细胞免疫。
(3)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为细胞免疫。
考点四、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组织和器官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胞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的同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举例
消化道过敏反应(呕吐、腹痛、腹泻)、呼吸道过敏反应(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皮肤过敏反应(红肿、荨麻疹)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HIV攻击T细胞)
考点五、免疫学的应用
主要措施
实例
1.免疫预防
(自动免疫)
患病前的预防
接种由细菌制成的菌苗
卡介苗、破伤风菌苗
接种由病毒、衣原体等制成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2.免疫治疗
(被动免疫)
患病后的治疗
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提高防卫、监控及清除功能。
艾滋病治疗、癌症治疗
3.器官移植
应用免疫抑制剂,克服免疫系统对植入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类型三、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例5.有关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和治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抗组织胺类药物能治疗过敏性疾病B.过敏反应通常能导致个体的死亡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D.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疾病都是后天因素引起的
答案解析A
A正确: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所以抗组织胺类药物可治疗过敏性疾病。B错误: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错误:自身免疫病便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免疫缺陷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此题考查了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举一反三: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风湿性心脏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D.机体只要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解析C
A:细胞因子可加强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风湿性心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才会发生免疫反应。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C.HIV在增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蛋白质D.和艾滋病人握手、共餐等行为会感染HIV
答案解析C
HIV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肿瘤和感染的发病率很高,可以通过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排除ABD。
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使()
A.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
D.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
答案解析C
组织胺会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故血浆蛋白渗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加,从而导致红肿。
例6.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答案解析D
人类通过疫苗引发的体液免疫预防狂犬病,由B细胞增殖为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由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一般为先体液免疫再细胞免疫,但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引发体液免疫来预防狂犬病。若此知识点不清楚,则可用排除法解答此题,ABCD中只有D项符合与免疫的基本知识。
举一反三:
器官移植时可以采取的降低排斥作用的措施是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 B.降低淋巴细胞的数量C.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 D.用加速有丝分裂的药物
答案解析B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MHC分子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当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实验组的处理:接种,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疫苗。③分析试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存活率。
答案解析(1)活细胞;
(2)①抗体;同种;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③低;高;
End
阅读推荐1.打卡倒计时76天!2.打卡倒计时77天!3.打卡倒计时78天!4.打卡倒计时79天!?来源: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标签:高考生物每日一练?更多内容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4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