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思相聚,同学情也是知青战友情艾林
花甲思相聚
同学情也是知青战友情
作者:艾林
年5月,皖南山区石台县75届高中毕业生在木棉山下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难以忘怀的同学聚会。故乡情、同学情,知青岁月战友情……是一场跨世纪的情缘。我们这届毕业生与后面的几届不同,文革期间因教育制度改革,小学五、六年级同时进入初中,同届同学人数增加了一倍。再是开门办学多,星期天、农忙假、暑假去农村务农,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彼此建立了纯洁的同学之间的友谊,这为日后由同学情转变成青春恋情打下了基础。75届同学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10对男女生牵手百年,是石中有史以来成双成对最多的一届。以下是有关石台县的起源、曾经的青少年时光及同学六十花甲相聚时的欣喜情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告别了老家青阳这座古老的县城,随着首批支援山区建设的父母来到皖南山区腹地一一石台,在这里生活了十几个年头。如今,走出大山许多年了,魂牵梦萦的仍是群山中的那个小县城。
当年说的石台,其实是一个叫七里的镇子,新县正在规划筹建,县址是一片片的茔地,县直机关临时设在镇子上。
我们是两年后离开镇子住进新县城的。记忆中建县初期全县仅有一处代销店,一家国营饭店,一所简易学校,一个露天电影场……极短的十字街中心,几栋楼房尚未完工,家属区清一色用大片石砌成的简易平房。
我们家住的房屋没有天花板,就连三合土地面也没来得及做,松松的黄泥土夯平就住人了。那时点煤油灯,烧木柴,吃菜用水都很困难。
带有苦涩的回忆莫过于河边汲水。我11岁那年,看到父亲常出差在外,母亲每天上班很辛苦,便尝试着去两里地外的小河挑水分担些家务活儿。开始也只能用小桶挑回半担水,后来小木桶换成大木桶,一挑就是好多年,记忆中挑水是最重的家务活了。
有一次,我同邻居几个小伙伴约好用水车去拉水,这样,只需跑一趟便可将水缸装得满满的。我们趁大人午睡的时候溜进单位食堂,悄悄拉出固定在板车上的椭圆形大水箱。到了河边,大家用一个大舀子沿着高高的河堤将水传递到水箱。
那天,我们头顶烈日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箱水拉到了家。谁知母亲看我晒得满脸通红从河边拉水回来,不仅没像往常那样帮忙把水倒进缸里,反而板起面孔狠狠地责备了我,甚至没让我舀回一瓢水。眼看着别人一桶桶地拎空水箱里的水,委屈的泪水与汗水不停地从脸上流下来……
建县初期除了生活条件差,还有夜幕降临笼罩在山区的“鬼气”让我向往城市生活。我们的脚下曾经埋葬过无数的死人,就在我家搬来时,周围尚有不少坟墓未迁移,腐朽的棺木随处可见。
当时有关鬼的传闻很多,每每听人说走夜路遇见“鬼”,被鬼追赶时,便毛骨悚然,晚上人少绝不敢出门。鬼火之谜直到上初中才解开,原来夜间出现的鬼火是死人遗骸中残存的磷逸出来,遇到空气燃烧而发出的青色火光。当人奔跑时,比重极轻的磷火在气流的作用下会尾随着人移动……这种自然现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们那儿并不少见。
石台山区盛产木材,当地历来盛行土葬,农村家家户户房梁上都架着为老人准备的寿材。我对死人入殓的棺材心存恐惧。初二那年,学校组织野营拉练,一次在一个小山村借宿,我们女生被安排在队部的楼上打地铺,当姑娘们背着被包走进楼上的一间大屋子时,赫然看见两口漆成朱红色的大头棺材卧在墙边。一时间,我们几个胆小的女生吓得大呼小叫,惹得楼下男生好不幸灾乐祸。
那晚我一夜没睡踏实,半夜喊醒同学打着手电筒起来小解,眼睛死死盯着那可怕的棺材,生怕棺盖里面有什么动静。
高中毕业后,除了少数同学参军去了部队,大都数人上山下乡落户本县农村当了新农民。男女生五至七人一组,被分隔在一处处的小山村。几年中同学之间几乎失去联系,直到数年后陆续返城。
78年春,也就是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年,通过入学考试我走出了大山,如愿以偿来到江城芜湖上技校。随后我的父母调动工作亦回了老家,之后十多年间没去过石台。
90年代中期,我常与石中老同学通电话,电话驱使我回到离别多年的山区县城参加同学聚会。故地重游,有太多的感慨,石台变化真是太大了,俨然一个城市的缩影,建县初期的房屋、建筑物大都拆除,几层高的楼房比比皆是,街上人多、车多、商业网点多,昔日“鬼气”荡然无存。
距离95年去石台,也就是同学们进入花甲之年,时间又跨越了22年。此时的石台县已成为安徽旅游盛地。这里的山水是原生态的,这里山高林深竹密,这儿鸟语花香水清见石鱼可数………走近皖南山区石台,如同走进了梦境……李白笔下的秋浦河、原始森林牯牛降、神密莫测的蓬莱仙洞、古村落白石村……青山绿水,如诗如画,到处都是水墨丹青,美不胜收。
走近石台,你会体会到李白五游秋浦河写下的名句“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之精妙。
石台,我的第二故乡,中国原生态醉美山乡每一个画面都令人难忘!
故乡的山山水水令人神往,更有见证山区县城建设及其发展的老同学彼此牵挂着。年春,离别42载石中75届高中同学从全国各地及国外专程赶来,大家相聚在秋浦河畔。
见面场景气氛热烈、亲切感人,大家互问互猜,你谁?他谁?她是谁?疑惑、惊讶、激动,握手、拥抱……高中毕业42年了,从青葱岁月的小鲜肉、鲜花,到眼前的爷爷奶奶形象,变化之大令人感慨。
回忆往事趣味颇多,孩提时代男女生同桌,三八线划分极其严格,女生写作业一不留神胳膊越界,则会遭到同桌男生胳膊肘有力回击……那时女同学害怕男同学。到了初中,男生不再欺负女生,彼此会不自觉地避嫌,害怕遭到他人的“非议”。升至高中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男女同学之间有了互动,默契尽在不经意中。
无论学生时代相处得怎样,也不管是否有过接触、说过话,一旦毕业走出校门,只要说是同学,感觉一种自然而然的任信和亲和力,感觉一种至高、至纯的友情,情同兄弟姐妹。曾经的领导岗位,曾经的实干职场,曾经的下岗人员或是务农同学,期盼着相聚互诉衷肠,期盼着交流与理解、期盼着分享彼此人生的酸甜苦辣……
而今天,一幅幅定格眼前的随拍照片,一张张容光焕发、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一个个和谐、温馨的画面尽在展示中(照片太多,只选用了极少一部分)
筹备一个月,只为看看老同学久违的笑容,听听老同学久违的心声
75届石中高中毕业班同学相聚在蓬莱阁宾馆
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
笑意写在脸上,留下瞬间的永恒
伉俪情深,十对同届同学牵手百年(缺席两对)
六个女生曾同一知青小组,难得相聚乐开怀。此次她们还去了插队落户过的贡溪下湾队并拍照留念,故地重游感慨多
他们几个毕业后参军去了部队,曾羡煞下乡新农民
从美国赶来,只为与老同学徜徉在这青山绿水间
紧紧握住你的手
舞姿一如当年哦
游山玩水尽欢颜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昔日同桌闺蜜,今朝喜相逢
相约面对面,翩翩起舞妩媚添
光影中,轻歌曼舞似当年
附亚宾同学即兴赋词及艾林和词
42年再聚首
一一亚宾偶感
清清秋浦河,幽幽(醉山)野峡峨。
四十二载又聚首,再续同窗蓬莱阁。
青丝变白发,青葱、姣蕊(多)成翁婆。
忆往抚今感慨多------
愿吾辈互励再出发,奏响新编
一一夕阳歌
和亚宾同学词
一一艾林偶文
悠悠四二载,梦游回归秋浦河。
木棉青山旧时松,蹉跎岁月再回眸。
同窗三世缘,岁月无情敌我容颜。
花甲六十述今生……
愿彼此珍惜夕阳红,蓄势待发
一一大吉歌
初中毕业照,前排中间是本人(局部放大)
高中毕业照,前排中间是本人,后排是老师(局部放大)
95年同学相聚女生合影,上排中间是本人(局部放大)
花甲之年常走动(中间是本人)
女生经常小聚聚,这是年三八节的出游照片
更新于10小时前
完
作者简介
陈爱玲(笔名:艾林),女,安徽青阳县人,小学二年级随同支援山区建设的父母去了皖南山区石台县,高中毕业在本县农村当知青。77年通过入学考试来到芜湖上技校,毕业后在中国长航船舶重工江东船厂工作至退休。期间曾担任企业新闻通讯报道工作,多次获企业报优秀通讯员。
作品荐读
1.忆职场写作背后的故事(艾林)
2.那山那人那些年的故事(艾林)
3.忆养鸡趣事(艾林)
4.养猪的故事(艾林)
5.搭便车的故事(艾林)
6.难忘军民鱼水情(艾林)
7.刀耕火种记忆(艾林)
8.在山村当代课老师(艾林)
荐读:
作者文集(截至.12.31.)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by/4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