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乙肝两对半,32种组合模式及解读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点击上方图片看你想看的
临床上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因此作为最灵敏直接反应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的检测项目,分析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无论是对于健康人还是乙肝患者,都十分有必要的。
乙肝两对半一共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共五项指标,五种标志合起来是两对半,2种抗原是乙肝病毒产生的;3种抗体是人体淋巴细胞对病毒免疫反应产生的。
1、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标志乙肝病毒感染,体内有乙肝病毒(HBV),却并不能说明病毒复制是否活跃、病情是轻是重、是急性还是慢性。
2、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说明感染乙肝病毒后已经产生了针对病毒的防护免疫力;或者注射乙肝疫苗后发生了免疫应答,这是保护性抗体,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
3、E抗原(HBeAg)阳性: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血液有很高的传染性,但不说明病情是轻是重。
4、E抗体(抗HBe)阳性:E抗体的出现有2种很不相同的情况:①在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的人,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很低很低,在血清中检不出HBVDNA,处于感染的恢复期;②在血清转氨酶升高或时高时低、HBVDNA仍能检出的是“小三阳”的慢性乙型肝炎,这是因为发生了病毒变异,所以“小三阳”的慢性肝炎病人治好后容易复发。
5、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要与其他标志联合起来看才能说明问题,也有2种不同的情况:①与HBsAg同时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②与抗HBs同时阳性表示感染后获得了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每一项都代表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组合也代表着不同的病情。下面就以最直观的方式给大家说明一下:
临床中乙肝两对半最常见的九种组合模式及意义
临床中乙肝两对半较少见的十六种组合模式及意义
临床中乙肝两对半罕见的七种组合模式
特别提醒: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不能反映患者肝脏正常与否,不能判断具体的病情轻重。因此不管您感染的是乙肝的何种类型,是乙肝大三阳也好,小三阳也罢,都应高度重视,医院做一个肝功能全套、HBV-DNA及乙肝病毒变异耐药检测系统,以确定具体的病情状况,有必要时积极对症治疗。
乙肝五项(两对半):32种可能组合序号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验医学网9
种常见模式
1-----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30%2----+(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
(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
(3)无症状HBsAg携带着。5-10%
3---++(1)既往感染过HBV
;(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感染已过;
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2-10%
4-+---(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
(2)既往感染;
(3)假阳性1-6%
5-+-++急性HBV感后康复。0.5-5%6+---+(1)急性HBV感染;
(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10-15%
7-+--+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5-15%8+--++(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5-10%
9+-+-+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即俗称的“大三阳”。30-40%16种少见模式10+----(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11+--+-(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
(2)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12+-+--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13+-+++(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2)慢性携带者。
14++---(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
(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5++--+(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
(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6++-+-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7++-++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8+++-+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19--+--(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0--+-+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1--+++急性HBV感染中期。22-+-+-HBV感染后已恢复。23-++--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24-++-+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25---+-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7
种罕见模式
26+++++①一种亚型的HBsAg及异型的抗HBs(常见);②血清从HBsAg转化为抗HBs的过程(少见)。27-+++-检验医学网28-++++检验医学网29--++-检验医学网30+-++-检验医学网31+++--检验医学网32++++-检验医学网▲“乙肝两对半”又叫乙肝五项检查
分别代表的意义
▲以上是“乙肝两对半”中较为常见的组合方式
最后,小龙再大家一起来具体讨论工作中乙肝、丙肝、HIV职业暴露后的应付方式。
Part1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1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2
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
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4
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
Part2
乙肝职业暴露
1---挤压与消毒
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2---抽血检查
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3---特殊处理
?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Part3
丙肝职业暴露
1---挤压与消毒
和乙肝职业暴露的处理方式一样: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2---抽血检查及处理
?如明确暴露源(患者)为HCV感染者(抗-HCV阳性、HCV-RNA阳性),建议暴露后医务人员立即进行抗-HCV检测,留取抗-HCV本底资料;
?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标准抗病毒治疗;
?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阴性,者于暴露后12周再次检测抗-HCV,抗-HCV阳性者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HCVRNA阴性者于暴露后24周监测抗-HCV和ALT,并进行跟踪管理。
Part4
艾滋病职业暴露
1暴露的途径
皮肤损伤:针刺损伤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HIV感染的主要途径,皮肤的切割伤也较为常见。
粘膜暴露:粘膜部位如眼、鼻、口腔等接触HIV或含有HIV的血液、羊水等。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羊水、含血体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实验室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2不会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在不直接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下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做常规体检;
接触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尿液或汗液;
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谈话、握手。
3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有多大
健康工作者被HIV感染的危险性是存在的
发生率却是很低的
职业暴露不等于职业感染
职业性针刺暴露感染机率约为1/
4紧急局部处理
紧急处理可以减少80%的感染
1、清洗:a、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b、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消毒: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等处理伤口(局部浸泡或涂抹清洗消毒)并包扎伤口。
5报告和评估
1、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主管领导及院感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即抽血检查(查HIV、肝肾功能及或RPR)
2、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暴露的程度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服药
6药物预防
一旦决定用药,越快越好,1小时以内效果好(最好在1—2h内),4小时效果降低,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7随访和咨询
1、暴露后0、4、8、12周、6个月,进行抗-HIV监测(同时应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2、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3、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的早期症状等
8职业接触级别
职业接触级别愈高致病危险性愈大。艾滋病病毒接触级别分为3级,发病危险性依次增大。
a)一级接触: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沾染了接触源,接触量小且接触时间较短。
b)二级接触: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接触源沾染了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接触量大且接触时间长;或者接触类型为:接触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c)三级接触:接触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接触类型为:接触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以往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很多医务人员普遍性防护原则意识偏低,防护知识欠缺,暴露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欠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所以还是非常有必要掌握这类知识的。
小龙推荐!医学检验沙龙卫生资格考试,冲啊!1分钟前
考神考圣考仙你是龙儿我是过儿:易哈佛,真不错!还会把做过的错题放在一起,最后一个月冲刺,一起加油!
特别说明:本平台文首注明文章来源的均为转载,转载仅为分享专业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原创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by/4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