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三媒三书六礼与八抬大轿探
三媒三书六礼与八抬大轿,构成了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精髓。这一系列繁复而庄重的礼仪,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西周春秋时期。在古代,婚礼必须有三媒作为见证,以确保婚姻的明媒正娶身份,而非私奔之举。同时,婚礼过程必须遵循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的严格礼法,方能称之为正娶,而非倒嫁。对于出嫁的女子而言,只有经过这一整套繁琐而庄重的礼仪,才能获得明媒正娶的尊贵地位。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她的婚姻便不会被社会所认可。即便是在今天,依然可以在山东、潮汕、闽南等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目睹到这种完整而传统的婚礼形式。《礼记·昏义第四十四》中记载:“昏礼者,乃合两姓之好,上以敬宗庙,下以续香火。因此,男子甚重之。昏礼包含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需主人恭敬地置于门外,双方入庙听命,以示慎重。”
同样,《仪礼·士昏礼第二》也详细阐述了昏礼的六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亲迎。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传统婚俗的基础,自西周时期创立以来,历经秦汉,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代,婚姻的合法性往往取决于是否完成了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的繁琐过程。这些礼仪不仅彰显了婚姻的庄重与正式,更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女方的权益。通过三媒的牵线搭桥,女方可以在婚后通过他们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婚姻的稳定与和谐。而三书则更是婚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见证,从聘书到迎书,每一本都承载着双方的承诺与期望。六礼,作为结婚过程中的六个重要礼法,涵盖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环节。这些礼法不仅体现了婚姻的庄重与正式,更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保障双方权益、维护婚姻稳定的重要角色。
纳采,作为六礼之首,标志着婚姻程序的开启。在这一环节中,男方家长需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并递交三部婚书:《恳书》、《允书》和《纳采喜书》(内附《纳采礼目》)。这些婚书不仅见证了双方的婚姻意愿,更承载了未来的期望与承诺。
根据《仪礼·士昏礼第二》的记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这一传统仪式中,男方家长通过媒人向女方家传达婚姻的请求,并附上象征吉祥的雁作为礼物。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男方对婚姻的诚意,也寓意着双方家庭的和谐与共。
此外,关于男女成婚的年龄,各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在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后即可结婚,这标志着他们达到了适婚年龄。而在现代,虽然法律对结婚年龄有所规定,但六礼等传统仪式依然在某些地区得以保留,成为新人婚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纳采环节中,女方家庭也会向媒人询问男方的相关情况。若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他们需撰写《允书》并送至男方家,其中包含女方家长及女方的姓名,以便男方在婚后恰当称呼。而若女方不同意,则可由媒人直接将《恳书》退还男方,以此表明态度。在获得女方家庭的应允后,男方会通过媒人正式向女方家提出纳采之礼,并撰写一份《纳采喜书》,其中还附有《纳采礼目》,随后将这份文书送至女方手中。在古代,纳采之礼的象征性礼物以雁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纳采仪式基本沿袭了周代的传统,但后世因各种原因逐渐增加了礼物的种类。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环节叫做“问名”,即俗称的“合八字”。这一环节需要撰写四部婚书,包括《顺乎坤道》、《大哉乾元》、《两姓同庚书》以及《请执柯书》。其具体内涵包括请先生占卜婚姻的吉凶,以及询问女方母亲的姓氏以确定嫡庶关系。根据《仪礼·士昏礼第二》的记载,男方需携带礼物向女方请教姓名,女方在得到许可后,应主动将《顺乎坤道》婚书送至男方家,以便进行八字合婚。若男方对婚姻表示同意,便会进一步请来先生进行合婚。若合婚结果为上等婚,还需将《顺乎坤道》婚书置于祖先灵案之上,静观其变。在三日之内,若家中一切平安无事,则男方会着手将记载其姓名与生辰八字的《大哉乾元》婚书送至女方手中。女方家在接到男方的《大哉乾元》婚书后,也会将其放置在祖先灵案前进行静观。若在三日内家中未出现任何异常,女方便表示同意缔结婚姻。此外,女方还有权请来先生对合婚八字进行复盘。若发现八字不合,女方可以提出异议,甚至选择退婚。
若女方最终同意婚约,会通过媒人向男方传达这一决定。男方在收到女方的同意后,会再次书写《两姓同庚书》并与女方交换,这一古礼被称为传庚之敬。它主要用于订婚前的庚书留底,为未来订婚选择良辰吉日提供依据。在女方表示同意缔结婚姻后,男方会再次执笔书写《请执柯书》,并交由保媒证婚人。在订婚之前,男方会特地邀请一位地位尊贵、德高望重的男性作为保媒中间人,以确保婚约的顺利进行。这里需要澄清的是,保媒与跑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媒是指地位崇高、德高望重的男性担任中间人,而跑媒则是指具体负责来回传达的媒婆。
纳吉又称过文定,是订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在此阶段,需要撰写两份聘书,即古代的结婚证书:《鸾书献瑞书》和《凤笺呈祥书》。一旦婚事初步商定,男方便会请先生择定婚期的黄道吉日,并撰写订婚书《鸾书献瑞书》,然后将其呈献给女方。女方在收到《鸾书献瑞书》后,若表示同意,便会回赠男方《凤笺呈祥书》。双方在互换过这两份聘书后,便意味着正式确定了婚约,此后不可随意悔婚。
纳征又称过大礼或纳成,是男家向女家送聘礼的重要环节。在男方收到女方同意的聘书后,需回赠《礼书》并携带礼物前往女家。这一过程在《礼记·士昏礼第二》孔颖达疏中有所记载,其中明确指出:“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在纳征时,男家会邀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需是全福之人)与媒人同行,携带聘金、礼金及精心挑选的聘礼前往女家。此时,女家需以相应的回礼表示感谢。值得注意的是,聘礼通常以双数呈现,寓意着“好事成双”。条件允许的男方,还可以邀请婚礼当天的执笔文书先生,并书《文教执笔》以示尊重。
请期又称乞日,标志着男家向先生请教,以选定结婚的良辰吉日。这一环节中,先生会撰写两份婚书:《婚书乾集》与《婚书坤集》。男方需提前预订喜宴场所,并书写《花烛之喜》喜宴请帖,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加。在结婚当日,男方还需书写《喜结良缘》致赠女方家族长辈,以表敬意。此外,男方还需准备《红叶喜书》与三媒人共享,而结婚前夕的传统谢媒宴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女方同样会书写《于归之喜》喜宴请帖,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亲迎即结婚当日的迎亲环节,涉及三套婚书的运用:《报祖喜文》、《出阁书》(其中包含新娘的《告祖书》)、《完婚告祖书》。在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时,他需在女方家的祖先灵位前,以庄重的誓言宣读《报祖喜文》,向女方祖先表达永结同心的决心,并承诺绝无悔婚之念。在女方出嫁之际,她需身着华丽的凤冠霞帔,象征着尊贵与纯洁。此时,司仪会庄重地宣读《出阁书》,其中包含新娘的《告祖书》,向祖先禀明她即将出嫁的喜讯。新娘及其家人则虔诚地祈求祖先的庇佑,希望婚姻能够美满幸福。结婚三日之后,新郎新娘在男方家长的陪同下,需至祖先灵位前恭读《完婚告祖书》。此书以誓言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决心恩爱百年,矢志不渝,绝无悔婚之念。在唐代之前,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的习俗是在夜晚进行的,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夜晚的神秘感和敬畏之情。然而,自唐代起,这一传统习俗发生了改变,迎亲的时间被调整至早晨,这一变革一直延续至今。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依照礼制,婚礼必须昏礼,因阳往阴来之故。然而,现今的礼仪却在拂晓时分举行。”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迎亲时间的调整,也反映了人们对婚礼仪式感的重新审视和定义。明清时期,迎亲的轿子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四人抬和八人抬的轿子。在旧时的结婚习俗中,明媒正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夫家用轿迎娶则是这一习俗的核心。经济条件允许的男方家庭,往往会选择八抬大轿来彰显对新娘的尊重。条件有限的家庭,也会尽力采用两抬小轿,以表达诚挚的态度和隆重的仪式,同时维护新娘及其娘家的尊严。此外,一些有信仰的家庭还会选择在道观或教堂举行婚礼,由道长或牧师以神的名义进行祈福和证婚。
然而,在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中,三媒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等传统环节已经简化。那么,这些传统礼仪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仅仅是一种形式感呢?为何中国古代的离婚率相对较低,这些传统礼仪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它们是否蕴含着某种深层次的内涵,对婚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呢?这些疑问,或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5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