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刘全有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家里打电话,一遍遍地给天门市疾控中心打电话。无人接听。后来他才知道,整个艾防科室的人几乎被调去处理肺炎疫情了。
大年初三,在打了十几个电话之后——每一个电话都要避开家人注意——疾控中心终于有人接听了,对方告诉他,这个事情现医院的一位主任来处理了。他打去电话,又不通了。他看了看自己的药。倒数计时的闹钟悬在他的头顶,还有5天。
很快他将知道,电话打通,只是过了第一关。
文
谢梦遥
编辑
糖槭
告急
那种不安的感觉是逐渐浮现的。
1月23日,武汉的「封城」消息传来的时候,刘军并没有太担心。年前一周,他从工作所在地广州回湖北孝感老家的时候,他看到路上只有很少的人戴口罩。似乎是一夜之间,疫情就爆发了。他没有那么快地消化掉接踵而来所有的信息,「我不是武汉本市的嘛,再观望几天吧。」他告诉《人物》,按照他的计划,他将在大年初八回广东。他多带了两天的药,可以吃到初十。
准确地说,是三种药。身为一个艾滋感染者,刘军需要每日服药抑制体内病毒。国家免费提供的药物有8种,针对不同个体,医生通常会从中选择三种作为治疗方案。「三联」,他们都这么说。每三个月,医院取一次药。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继武汉发布停运消息后,同一天湖北省再陆续有多个城市跟随,至1月24日上午,全省鄂州、黄冈、孝感等13座城市相继「封城」。人出不去了。他慌了。治疗艾滋的药物不像粮食或者口罩,可以在市面上买到。医院都可以取药,按属地管理原则,只医院取药。上海只接纳本地户籍人士,武汉则宽限至有居住证和本地学生证的人。这种定点取药规定在患者社群内早有反对声音,但难以撼动,毕竟免费的艾滋病治疗涉及到地方财政支出。
史无前例的封城,有利于抑制疫情的扩散,但也引发了一些混乱,艾滋感染群体断药是次生问题的其中一个。
但对于个体来说,这无疑于一场灾难。断药后果很严重。艾滋治疗要求极高的依从性,每天按时服药以抑制病毒数量——时间卡到分钟,很多感染者为此设了三四个闹钟。药一旦停,病毒反弹,有可能引得病发,还会令身体产生耐药性。一旦防艾体系内免费供给的药不再奏效,就需要换天价自费药,甚至无药可治。
截至年10月底,湖北省报告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例,病例数排全国第13位,同样的麻烦也影响到了统计数据之外的人。湖北人汪树林在美国留学,家境殷实,他从来没有用过中国免费药,一直用的是「美国最好的药」,「美国保险可以报销」。按早早订下的计划,回湖北休假的他将在1月24日从湖北当时还未封城的某市去武汉搭飞机回美国。武汉封城后,他马上重新买票,改从广州飞。他需要解决的是国内这一程,某市飞广州的机票卖光了,于是他买了年后先去南京,再换去广州的票。一通折腾,总算搞定了,他感到稍稍心安。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在打包行李时,由某市机场出发的所有航班取消了。他去不了美国,他去不了广州,他哪里也去不了。
像湖面涟漪,封锁自武汉开始,在各个湖北县市推及,很快就到了村一级。荆州的李京发现他村子唯一通往外界的那条路,被小车堵上了,只留一道缝隙,「最多能走个人,或者是骑个摩托车之类的」。没有特殊情况,人员和车辆都不得通行。天门的刘全有所在的村更彻底,所有交叉路口都堆上了土,堵得严严实实,这下,连救护车和物资车都进不来了。封村给一般人确实能带来安全感,却给这些面临断药的艾滋感染者带来了巨大的恐惧。
如果说他们的活动范围尚能在村内,那些在湖北工作的省外人回乡后,将发现他们面临严厉的禁足。何旺生自年前回到河北乡下后,作为高危对象,他和家人被要求在家进行隔离。他感到村里人对他倒是通情达理,村支书和社区医生只是反复对他强调要注意监控体温,也没有什么嫌弃与敌意。
何旺生算了下,药可以撑到14天隔离期结束,他略感宽心。他对村支书说:「我肯定会配合,各方面我做好真正自我隔离。但是完了以后的话,我是不是可以自由?」
「这个的话,不能给你确定的答复。」
武汉封城后的街道图源B站UP主林晨同学隐私
从开始服药的第一天起,一个担忧就深深埋入艾滋感染群体的脑中,用武汉人王亚东的话说,「如果遇上天灾地震,或者战争爆发,还能不能吃得上药?」医院都是发三个月的药,服药是终身的,这意味着,每隔三个月,倒数计时的闹钟将重新启动。几位受访者都告诉《人物》,断药的恐惧要远远大于得知感染那一刻的恐惧。
王亚东习惯去哪里,药不离身。他把几百个药片藏到书包深处,回家就锁在柜子里。除了医生开的3个月的药,他通过自己的渠道额外多买了一个月作为储备。还有最后一道保险,他的钥匙扣上挂着一个小小的金属瓶,里面有着3天的药,他怕出门忘带书包。何旺生经常出差,他永远会把药分装在两个盒子里,「如果有一个盒子遗失的话,另外一个盒子还有补救。」
身边带够药,是个根深蒂固的常识,但与春节回家发生了冲突。很少有人把艾滋感染的事情告诉家人,而过多的药片与瓶瓶罐罐容易被发现,引起怀疑。外地回乡感染者的选择几乎是一样的,预估好天数,多带个几天,剩下的留在常住地。
所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封城封村之际都将面临断药的危机。相比其他慢性病患者,艾滋感染者处境更为艰难,四处寻药的同时,他们要保住这个秘密。隔离在河北家中,当村支书表示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出帮忙解决的时候,何旺生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说,宁肯断药也不能说。
在不知情的家人面前,他们需要掩饰住内心的慌乱。大年三十那天,收到孝感封城的消息之后,刘军转向母亲,平静地问起晚饭是吃饺子还是米饭。那个问题在说出口时就已经完成了使命,他根本没有在听母亲的回答。
《人物》所有的电话采访都进行得极为艰难。担心隐私泄露,许多人拒绝了采访。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有些因为和家人在一起,只能打字,不能语音。那位在美国留学的汪树林,为避开父母,选择去了哥哥家接听电话——哥哥是整个家族中唯一知道他情况的人。刘全有在家与《人物》通话时,审慎地选择措辞,将所有可能引发家人怀疑的敏感语句,含糊处理。刘军有两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4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