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俗三茶

古代,中国许多地区都流行“三茶六礼”婚俗。所谓“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合茶;而“六礼”吕国利则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下茶之前为纳采、问名等礼数,其实即:通媒、过帖(写生辰八字、家庭状况、财产之类)等事顶。此后,如若男方有意,便需卜筮问吉凶,得吉签,称“纳吉”,而后方可托媒求亲。此时,媒人须携“茶礼”前去,这便是“下茶”。女方若允,就收下礼,称为“受茶”,然后就须泡茶、煮鸡蛋,款待媒人。否则,既不收礼,也不能泡茶煮蛋的。在保持古风较浓的地方,“下茶礼”必须有茶叶。如浙江嘉兴一带,“下茶”之礼—般为:茶、红枣、糕点、首饰、衣料、礼金等。女方“受茶”后须回礼,此后该女子就不可再许配他人了,民间谓之“已吃了茶了”。至今绍兴、郵县等地,未婚姑娘在订婚之前,一般不会喝任何一位普通男子递来的茶水。“下茶”之后,男方一般要择日办定婚酒宴,俗称“吃安心酒”,酒一吃,婚事就确定了。办酒宴前,男方还须备厚礼往女家“报定”,也即下“定茶”。如南宋时的杭州,据《梦梁录》中记载:若富裕之家,有茶饼、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缎匹等物,并用双羊牵送;四樽或八樽金瓶酒,装在大花银方盒中,上盖红绿销金酒衣,酒担用红布扎彩;此外还有诸般礼品。女家接定礼盒,便于宅堂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然后请女亲家夫妇双全者幵盒。女家即于当日备回定礼。抽原送礼中的茶饼果物及羊、酒等一半作回定之礼;并以空酒樽一双,放入清水,养上四条金鱼,及筷子一双、葱两根放入樽内,谓之“回国箸”。“定茶”以后到迎娶以前,按南宋时的杭州婚俗,男方还要择日送聘礼,除金器、彩缎之外,还有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及银条等,谓之“下财礼”。由于此礼中必须有茶,故平民百姓人家所送的聘礼虽然简单得多了,但茶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极富茶图腾意蕴的婚俗,故处处以“茶饼”为主礼。清代时,据钟毓龙《说杭州》记载,“茶饼”已换作“点锡小茶瓶若干”,小茶瓶中装的自然是散芽茶;而女方则回以“点锡酒樽若干”,俗谓“男茶女酒”,即男方送给女方的礼中必须有茶。女方收下此礼,称为“纳征”,即表示同意完婚,双方就可进入到商议婚事阶段。男方去问卜定日,并将日期写在帖上,连同迎娶前的催妆彩礼一起送往女家,此称“请期”。女方收下,就可确定婚期,届时“亲迎”即可。“亲迎”,也就是抬轿上女家迎娶。按汉族地区传统婚俗,男方须先去女家,女方父亲已在门外迎候,先带女婿到祠庙去拜祖先,在江南等地须奠上三盏清茶及果物等。颇具古意的是温州一带,娶亲花轿逬女家前,男家必须先摆羹饭在大门口祭门神,而后花轿才能入门。清《永嘉竹枝词》有“无聊讪俗出瓯城,强索临时上轿羹”句,即谓此。其实“羹饭”就是“原始煮茶,这与周天子到臣子家,入门先须祭门神,有相同的意蕴,是很古老的茶礼。新娘迎到男家后,就要举行“台茶”之婚礼大典。所谓合茶”,乃“两茶人合一”之意也,充满了茶图腾的意识。而女人为茶”,故在“合茶”仪式中,必须以“女茶”为象征。这方面比较古朴的有浙江德清东部水乡,新娘子须带一包茶、一包米到男家,以在婚礼上举行煮茶熬粥的“奉茶认亲”仪式,这是越人的古老茶礼。在古越人后裔、广东连山壮族婚礼上,也有相同的茶礼:新娘拜堂后,便要入洞房更衣,然后出门挑来新水,接着煮新茶,熬新粥,这茶叶和米都必须由新娘从娘家带来。茶煮好后,新郎陪着新娘,边唱“敬茶歌”,边——奉茶认亲。晩餐时,阖家团聚吃“新娘粥”。这样的婚礼叫“喝喜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l/505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