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南京的婚嫁习俗,三转一响一咔嚓你

南京地处江南,即是古都,又是名城,其婚嫁习俗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点。就婚俗而言,六朝以来及至清明时期,基本承袭了周代的“六礼”之制,即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进行。所谓“纳彩”就是,在征得女方同意的情况下,男方托媒人带礼物到女方家里去提亲。若女方拒绝,就不收礼物,若同意就收下礼物,并把女方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给男方,找人占卜,算算两人命里是否合婚。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议婚。所谓“问名”,就是男女双方交换正式的年庚,除生辰八字外,还附带三代人及主婚人姓名、任什么职位啊,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这一礼仪又叫“换龙凤贴”,也就是了解家族的来历。所谓“纳吉”,就是男方占卜男女双方合婚后,派人通知女方家长。后来演变成“小聘”之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订婚礼物,也就是订婚了。“纳吉”以后不得单方提出解除婚约关系。所谓“纳征”,又叫“纳币”,就是男方给女方正式的送聘礼了。当时聘礼的数量是有明文规定的。《周礼·地官》记载,礼物为纯帛“五两”,即十匹,也就是十丈。《礼记·士婚礼》所记载的“纳征”数量为红黑色或浅红色的帛五匹,鹿皮两张。后代更多的是给钱物了,因此又叫做“纳财”、“过大礼”,是要提醒女方该准备嫁妆了。所谓“请期”,就是在过大礼之后一段日子,男方把占卜迎娶的吉日告知女方,征求女方的同意,女方为了显示自己的矜持,自尊,不急于嫁女,会假意推辞一两次。所谓“亲迎”,就是在良辰吉日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男方家要备鼓乐队和八抬大轿,一路上吹吹打打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会关门拖延时间,男方则用唢呐吹奏来催促。女方也要待男方催促多时后,才出门上轿。古时迎亲在黄昏时分,除新郎外,其他人都穿黑色衣服,以符合“昏时成礼”的文化取义。黄昏时,娶到家,行完礼,也就该入洞房了。古时的婚礼习俗过于繁复,到了民国时期废除了封建礼教,倡导“文明结婚”。就是采用新礼,年轻人们开始模仿西方的婚礼形式,新郎穿西装,皮鞋,打领带,新娘穿白色的婚纱,无论是否去教堂,都不再穿旧式的服装。仪式为,设置一个喜堂,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男女傧相、男女来宾等,奏雅乐,然后包括读证书,盖印、新郎新娘相互鞠躬、交换戒指、证婚人主婚人讲话、来宾代表致辞、新郎新娘鞠躬谢客等环节,礼毕在饭馆设酒宴答谢。“文明结婚”成为民国时期的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婚嫁习俗更加简约,年轻人开始自由恋爱了,观光旅行,集体婚礼成为新现象,很多人对物质和钱财没有什么计较了。只要是双方相爱就好。后来,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基本的物质条件,开始有人在乎了。开始出现“三转一响一咔嚓”(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照相机)的要求。除有房外(可以是租的,借的),还有人对家具有了具体的要求(大床、大厨、半截厨、两只床头柜、办公桌、饭桌、碗厨、椅子六张)。从整体看,八十年代以前南京人的婚礼还是比较俭朴的。而现代人的婚礼形式就不拘一格了。可以随自己的喜好,弄出很多新花样。有长长的现代迎亲车队,也有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八抬大轿迎亲的仿古形式,还有直接领证的闪婚。似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什么样的婚礼都不足为奇了。但是,南京城区正常举行婚礼仪式的,迎亲车队都会选太平门——富贵山的行车路线,以讨“太平进,富贵出”的吉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l/50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