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ldquo艾滋溺水者rdquo
特约记者段文利:我国艾滋病防治近年来取得显著效果,但临床上仍有一小部分感染者进入艾滋病晚期、病情危重时才被诊断,因而丧失了治疗机会更快走向死亡。这些人为什么被延迟诊断进而危及生命?
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医院乃至北京市4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资料后发现,缩短诊断时间,医院医院对艾滋病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疾病的辨识力、敏感度。
李太生团队回顾性分析了年~年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例艾滋病患者的资料,发现有72例(占25.8%)是在该院就诊时获诊断的。对这72例患者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他们从出现症状初次就诊到最终获得艾滋病诊断的中位时间达63天;标志免疫功能受损程度的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竟低至30个/微升以下(CD4+T细胞个/微升以下,即诊断为艾滋病病期);出现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机会性感染疾病)的病例高达57%,其中肺孢子菌肺炎(PCP)31例,结核7例,此外还有食管念珠菌病、巨细胞视网膜炎(CMV)等。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发现,这72例患者中有71例在获得诊断之医院(多个科室),但在历次就诊过程中未被疑诊HIV感染,因而未获及时的HIV抗体检测。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北京市4医院收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例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相似特点:基线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低至33个/微升,其中例死亡病例的基线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仅为15个/微升;发生最多的机会性感染同样为肺孢子菌肺炎(例)和结核(例),其次还有念珠菌病(例)、巨细胞病毒病(例)、隐球菌脑膜炎(68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72例)、弓形虫脑病(23例)及鸟分枝杆菌感染(10例)等。研究还发现,与死亡原因最显著相关的因素是基线CD4+T细胞计数过低、确诊时间太晚,患者治疗被延误。既往针对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研究表明,治疗开始晚和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低于50个/微升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李太生团队的上述两项研究显示,导致治疗开始晚和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低的最主要原因是发现晚、诊断晚。缩短艾滋病晚期患者的诊断时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尽早发现感染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防控的核心措施。那么在临床上如何更早地发现并诊断艾滋病?李太生建议,艾滋病患者往往因各自不同的临床状况到相关学科就医,并非都首诊于感医院。例如上述研究中,医院新诊断的72例病人,就来自感染科、急诊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普通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等12个学科。因此,医院医院对艾滋病常见体征的熟悉度,要提升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疾病的辨识力。李太生说,已颁布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列出了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不明原因的不规律发热38℃以上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天)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中青年出现痴呆、皮疹等。当患者有上述表现时,医生要高度敏感,要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考虑进行HIV抗体检测,以便及时诊断。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也要有及早去看病的意识。为缩短诊断时间,临床医生还需要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疾病有较好的辨识力和敏感度,要了解艾滋病患者出机会性感染的疾病谱可因国家、人种甚至地区的不同而相异。中国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种是肺孢子菌肺炎,这一点与国际一致;欧美国家常见的弓形虫脑病在我国并不多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在我国多见于南方地区,而少见于北方。这些都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对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的综合考虑,以提高诊断水平。
李太生教授简介:
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感染内科主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曾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主任委员。共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他人引用超过次,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此外,还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代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并获学士学位。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93年至99年在法国巴黎PITIE医院学习工作,并获博士学位。年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年在国内读硕士学位期间建立了ELISA法测定血清G-CSF水平,该发现已获国家专利经国家批准用于临床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获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年在法国学习期间先后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数篇论著。于年首先提出了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的新理论。这一科学发现为艾滋病病人的治疗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在艾滋病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
于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留法学生,获得了年度法国优秀外国医师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新华社》为此发了全国通稿。
年回国后在医院创建了临床细胞免疫实验室,建立了中国正常人的T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值。并对中国艾滋病病人的免疫改变和免疫功能重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了医院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回国以来,在各会议培训班做有关艾滋病的讲学报告近百次,听讲学员上万人,为国家培训了一大批防治艾滋病的骨干力量。现负责着包括欧盟美国NIH的艾滋病CIPRA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内科研课题。
年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李太生于年10月~年1月在法学习工作,在此期间他曾与法国同行合作在恢复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在3年春季北京抗击SARS的战斗中,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是医院抗SARS专家小组成员,并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非典”攻关小组临床科研组组长,同时是科技部、卫生部“非典”联合攻关小组专家之一。
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共40篇,被他人引用0多次,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此外,还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代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延伸阅读:
震惊!广西艾滋病全国第二,感染最多的竟是他们......
12.1世界艾滋病日:6分钟看懂艾滋病
李太生:给艾滋病人有质量的生命
执着破解艾滋的协和才俊,痴迷医学科研的白衣天使
年,北京又增加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给艾滋病人做手术风险有多高?那一刀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将艾滋病带到美国大陆的“0号病人”?或许只是时代最大的替罪羔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d/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