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14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生殖道防御机制 正常情况下,女性生殖道具有生理防御机制 …… 当生理防御机制被破坏、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内分泌改变、内源性菌群失调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时,均可导致炎症发生。
阴道——酸性;宫颈粘液——碱;阴道自净作用
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 乳酸杆菌(正常菌群)减少,厌氧菌繁殖(以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及支原体等引起的混合性感染)。 ---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没有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溃疡
——有症状,无体征 以上4项中有3项即可诊断。 1.均匀、稀薄、灰白色、鱼腥臭味阴道分泌物; 2.阴道PH>4.5;(正常:4左右) 3.胺臭味试验阳性; 4.线索细胞阳性。
抗厌氧菌药物——首选甲硝唑,次选克林霉素。抗厌氧菌 1.全身用药——首选甲硝唑治疗,0.4g,每日2次,连服7日,或替硝唑2g口服,每日1次,3日为1疗程。亦可用克林霉素片0.3g,每日2次,7日为1疗程。 2.局部用药——甲硝唑软膏或甲硝唑泡腾片,每晚阴道用药,用7~10日。或2%克林霉素软膏,涂阴道,每晚1次,用7日。 3.性伴侣的治疗性伴侣不需常规治疗,但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4.妊娠期处理全身用药,用法同非孕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 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免疫力低下者)月经前后、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等; 内源性传染为主,即自身感染,条件致病菌。 症状最明显 ◎症状: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尿痛; 白带呈白色稠厚豆渣样。 ◎体征:外阴水肿、有抓痕。 阴道黏膜充血、可附着白色膜状物、急性期见糜烂及浅表溃疡。 阴道分泌物镜检:找到芽胞或假菌丝即可诊断。
(1)单纯性VVC:指发生于正常非孕宿主的、散发的、白念珠菌引起的轻、中度病变。 临床症状轻、发作频率低、治疗效果好。 (2)复杂性VVC或难治性VVC:可为非白念珠菌感染; 宿主多为孕妇、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治疗效果差,包括重度VVC、复发性VVC和妊娠期VVC。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碱性冲洗液+杀菌剂:
其他都为酸性冲洗液 ◎常用药物有:咪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 3.给药途径: ■单纯性VVC以局部治疗为主。 ■重度VVC的治疗应以全身用药为主。 ■复发性VVC以全身用药为主。包括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强化治疗达到病原学治愈后,巩固治疗6个月。 ■合并妊娠的治疗:局部治疗。 ■性伴侣无须常规治疗。 VVC治疗结束后7~14日和下次月经干净后进行随访,两次随访病原体检查均为阴性为治愈。 复发性VVC治疗结束后7~14日、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各随访1次,共四次。
□滴虫性阴道炎 阴道毛滴虫 潜伏期4~28天。 ◎症状:黄白色稀薄泡沫状白带、合并感染可呈脓性; 外阴瘙痒、灼痛; 合并尿道感染时,可有尿频、尿痛甚至血尿。 ◎体征:阴道黏膜充血、“草莓样”宫颈。 生理盐水悬滴法。
1.直接传播该病可经性交直接传播,男方通常无症状,但可作为携带者,通过性交传播给女性。 2.间接传播公共浴池、浴盆、游泳池、衣物、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均可传播。 ——甲硝唑/替硝唑 1.局部用药:酸性环境+甲硝唑泡腾片mg,每晚1次,用7~10日。 2.全身用药:2g,顿服,或mg,每日2~3次,服7日。 3.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治疗:妊娠期同一般治疗;哺乳期禁全身用药,可局部应用甲硝唑。 4.治疗中注意事项: *下次月经干净后巩固治疗一疗程;后才可停药 *内裤及毛巾等煮沸5~10min; *丈夫同时治疗。
□萎缩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 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粘膜抵抗力减弱,致病菌易于侵入而引起的阴道炎。 ◎症状:黄水状白带,感染严重时可呈脓性或脓血性,有臭味。可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下腹坠胀不适。 ◎体征:妇科检查:阴道粘膜皱襞消失,上皮菲薄,黏膜充血,表面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 病史+临床表现。
杀菌抑菌+增强防御 1.局部用药:(为主) (1)抑制细菌生长:甲硝唑或诺氟沙星等塞入阴道深部,每晚1次,10日为一疗程。 (2)雌激素栓剂或软膏阴道局部应用:如0.5%己烯雌酚软膏,每晚1次,持续2周,此后每周1~2次维持。 2.激素替代治疗:(围经期综合征/严重感染) 尼尔雌醇片口服,2mg,每月1~2次,或5mg,每月服1次;或利维爱2.5mg,口服,隔日一次。
---几种阴道炎的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滴虫阴道炎
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萎缩性阴道炎
病因
阴道毛滴虫
假丝酵母菌菌
阴道内菌群失调乳杆菌减少厌氧菌繁殖
雌激素下降,阴道防御力降低致病菌入侵繁殖
阴道内环境
pH5.0~6.5
pH4.0~4.7
pH5.0~5.5
pH增高
传播途径
直接和间接传染
内源性感染
自身传染
自身传染
临床表现
白带量多,稀薄泡沫状及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白色凝乳块状或豆渣样
白带增多伴轻微瘙痒,白带灰白、均质、稀薄、鱼腥臭味
外阴瘙痒、淡黄色稀薄白带或血样脓性
阴道黏膜
红肿、出血点、草莓状外观
有白色膜状物擦除后见黏膜红肿糜烂或溃疡
阴道黏膜无充血
阴道萎缩状;充血、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
悬滴法
分泌物镜检
·胺臭味试验阳性·线索细胞
分泌物镜检
防治
·酸性溶液冲洗·甲硝唑全身局部同时用药·夫妻同治
·碱性溶液冲洗·祛除易感因素·抗真菌药
·酸性溶液冲洗·甲硝唑全身局部同时用药
·酸性溶液冲洗;·小剂量雌激素;·甲硝唑、氧氟沙星阴道给药
宫颈炎 指宫颈阴道部和宫颈管黏膜受各种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是妇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急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多见)
◇急性宫颈炎 主要见于感染性流产、产褥期感染、宫颈损伤、阴道异物等引起的——继发感染。 (大多为外源性——逆行感染)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增加,使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已成为最常见的病原体。也可为阴道内源性病原体所致。 ◎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脓血性,可伴有腰酸下坠,若淋菌感染还常伴有下泌尿道的感染症状。 ◎妇检:可见宫颈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
---主要针对病原体治疗(抗感染) (1)淋病:目前主张大剂量、单次给药。常用药物有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及大观霉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 (2)衣原体感染:常用四环素、红霉素及喹诺酮类。多西环素
淋球菌和衣原体常一起感染(联合用药) (3)淋菌感染常合并有衣原体感染,治疗时应兼顾治疗。
◇慢性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慢性炎症。有些患者也可直接表现为慢性宫颈炎。
1.宫颈糜烂(最多见):宫颈阴道部颗粒状的红色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不是糜烂
局部组织坏死脱落:浅的称为糜烂;深的称为溃疡
2.宫颈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局部颈管粘膜增生→突出宫颈外口。 3.宫颈黏膜炎:病变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宫颈阴道部外面光滑,宫颈外口可见有脓性分泌物→宫颈管粘膜外翻(多见于急性)。
4.宫颈腺体囊肿(那囊):宫颈腺体腺管阻塞所致。 5.宫颈肥大:慢性炎症刺激→腺体、间质增生→宫颈肥大→结缔组织增生→宫颈硬韧。(不易扩张右影响产程进展)
◎症状:不明显、不特异 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 伴息肉形成时可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与癌相鉴别 当炎症涉及膀胱下结缔组织时,可出现尿急、尿频。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痛等。 宫颈黏稠脓性分泌物不利于精子穿过,可造成不孕。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见其病理表现。 ——排除性诊断! 需常规作宫颈刮片、宫颈管吸片,必要时作阴道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需排除CIN(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 ——局部物理治疗为主;急性——抗菌 (1)宫颈糜烂:物理治疗、抗炎栓剂。 (2)宫颈息肉:息肉摘除,送病理。 (3)宫颈管黏膜炎:明确病原体,选用抗感染药。 (4)宫颈腺囊肿:物理治疗。 (5)宫颈肥大:单纯肥大一般不需处理。
盆腔炎 有诱因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发生于有月经、性活跃期妇女。
·内源性→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 ·外源性→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eg:淋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结核杆菌(血行)。 ·沿生殖道上行蔓延(多见)→如:淋病双球菌、沙眼衣原体、葡萄球菌(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的主要感染途径)。 ·经淋巴系统蔓延→如:一般细菌(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放置IUD后感染的主要途径)。 ·经血循环传播→如:结核菌感染。 ·直接蔓延→如:阑尾炎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性活动与年龄; ■下生殖道感染; ■性卫生不良;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急性盆腔炎的再次急性发作。
·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急性输卵管炎(最常见)、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急性盆腔腹膜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 症状在哪,炎症就在哪 可因炎症轻重、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症状: 1.盆腔痛 →轻者:无明显异常发现,或妇科检查(双合诊)仅发现宫颈举痛,或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重者:呈急腹症状,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甚至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发热 →急性:体温升高,心率加快,急性病容; →慢性:低热,易感疲倦,神经衰弱。 3.阴道分泌物增多
·体征:定位 子宫内膜炎→子宫大、压痛、宫颈举痛; 输卵管炎→宫旁触到条索状物“腊肠样”,有压痛; 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积水→囊性肿物、活动受限; 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后倾固定;两侧片状增厚、压痛; 阴道窥器可见→宫颈充血、水肿,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说明宫颈管黏膜或宫腔有急性炎症; 后穹隆触痛明显→需注意是否饱满(提示有脓肿形成)+高烧不退(切开排脓)
综合治疗! ·抗生素治疗(最主要):门诊治疗(口服或肌注); 住院治疗(静脉滴注); ·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 ·后遗症治疗:物理疗法; 中医中药; 抗生素治疗(再发者); 糜蛋白或透明质酸酶防治粘连; 手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d/4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