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艾滋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
“艾滋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一节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微专题——“艾滋病”情景下的考点
艾滋病教学中的5个认识误区
免疫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滋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艾滋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一节的教学中,以艾滋病这一对免疫系统功能有严重影响疾病的发现历程为背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科研情境,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1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思路
"艾滋病(AIDS)的发现、治疗和预防"是与高中生物学中"免疫功能"的知识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包含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年版)》(简称"课程标准")的大概念1中。内容如下:大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重要概念1.5免疫系统能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次位概念1.5.4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例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等。课程标准中关于"免疫功能异常"涉及2个方面:免疫系统的活化状态过强和过弱。而艾滋病属于免疫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疾病。免疫调节属于保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学生学习了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对免疫调节保持机体稳态的作用有一定了解。而"艾滋病"为免疫调节的功能提供了反证,利于学生加深对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重要作用的理解。学生乐于学习新知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愿意参与讨论。结合艾滋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内容,引起学生对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及功能深入理解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思路为,通过设置"对未知疾病的探索方法"的问题情境,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免疫失调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将病毒侵入机体的过程与相应疾病进程的症状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将微观的生理过程与宏观的生命现象建立联系。之后,探讨艾滋病的预防,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习知识,理性对待艾滋病。
2教学目标
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解释HIV入侵细胞的机制及感染HIV后机体的变化。
2)结合AIDS的发现历程,利用推理等思维方法,探讨HIV侵染人体后的症状及AIDS的治疗方法。
3)基于HIV的相关知识,对常见的AIDS的预防方法及AIDS的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
4)通过有关AIDS相关问题的解决,树立关爱生命的观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学过程
3.1创设看病就医的真实情境,揭秘艾滋病发现过程
问题1:如果你是一名医生,有患者向你求助,你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可观察患者的外在症状。教师进一步设问:这是从什么水平看问题?学生明确这是从个体水平看问题,为后续逐步深入的研究作铺垫。
经过初步观察,患者有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的症状,下一步该怎么办?学生有意识地将检查的具体方法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进行联系,器官、组织水平的检查——为患者胸部拍X光片;组织、细胞水平的检查——可检查血液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已学习的生命系统层次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
问题2:经过检查,发现患者肺部被真菌——肺孢子菌感染,确诊为肺孢子菌肺炎。同时发现病人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下一步该怎么办?
有的学生认为已找到了感染肺部的病原体,可针对病原体用药物进行治疗。有的学生提出,虽然已找到感染肺部的病原体,但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怎么解释?
教师捕捉学生讨论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d/4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