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俗竟然如此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素以礼治闻名,婚姻程序要行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六礼即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书六礼包括了议婚、订婚和成婚全过程。中古男女不相往来,从无自由恋爱。婚姻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是由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通言,询问可否采择其女,故名曰纳采,即议婚。纳采之礼用雁。雁在古代被认为是随阳之鸟,媒妁执雁为礼取阴随阳、妻从夫之义。此后,问名、纳吉,请期之礼也皆用雁。无雁用鹅或鸡代替。除雁外,尚有用合欢、嘉禾、长命缕等祥瑞之物。唐代纳采用胶漆、棉絮等九件,取胶漆之紧固,取棉絮之柔暖。纳采是婚姻第一大礼,男子因媒而娶,女子因媒而嫁,若没有经过这个仪式,则被认为是非礼,要遭到世人的轻视。故通常用“明媒正娶”这一俗语来比喻合法。纳采礼毕,女方家长允婚,即行问名之礼。问清姓氏和生辰八字,往回卜其凶吉,民间俗称“借时”。卜得吉兆,双方八字契合,男方遣使报吉,下聘书于女家,正式求婚,女家答书许讫。此礼称纳吉,又称“文定”。唐律中作“报婚书”,实即婚约,如附图礼文二则,即清代婚书,图一为南方家长写给女方家长的聘书,图二为女方家长答允男方家长的聘书,皆由家长出面,婚配双方无权参与。纳吉时,或有送金钗等饰物为定礼,犹如今天之送订婚戒指,故民间也有“插钗”、“过细贴”、“传庚”等俗称。订婚之后,纳聘礼以徵成。男方将事先议好的彩礼连同礼书送往女家,俗称“过大礼”。春秋作纳币,币即帛,古人通常用作相互赠送的礼物,亦为礼物的通称。聘礼因人而异,历代也有别。周礼:纳徵用玄纁,即玄色的素绢。其时彩礼并不重,多为象征性物品,表示婚姻的征成,带契约性质,后来越索越多,绢上千匹,钱以万计,还有金、银、铜器等,双方讨价还价,带买卖性质,唐高宗时,不得不下诏,限定品官之家,纳币依品级从五十匹递增至三百匹,不得超过,并且,所纳布帛,皆充嫁妆,陪嫁给女儿。纳征也是一项重要礼仪,纳征之后,婚姻便完全确定下来,产生了类似近代法律登记的效应。有时,男方若在亲迎前夭折,女方也要嫁过来守其神牌位。请期即男方使人往女家请问婚期,用“请”字,表示男家不敢自专,执谦语之辞,但由于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的封建观念,实际上是男方择个黄道吉日,直接下迎书于女家,故又称为“告期”,民间俗称“送日”。吉日既定,男家于是日黄昏抬花轿前往女家迎娶。以昏时亲迎,大概是因为远古盛行掠夺婚姻,男方在夜幕降临时,乘女方不备,劫夺为妻,故后世沿袭下来。亲迎又有许多节目。男家要请一位好命翁“安床”,然后让几位男童“着床”,即让他们先在床上睡过,取日后多生男儿之兆。昏时,新郎执雁,带着乐队和彩亭,灯笼等仪仗,一路上吹吹打打去迎亲。女家要请一位好命婆为新娘“上头”,即把辫子梳成髻,吃过父母饯行酒菜方上轿,走时要哭哭闹闹,表示不愿意离开家庭。花轿至男家,新郎牵引新娘出轿,升堂拜天地。然后回房行交盏共食之礼。双方交换酒杯对饮之后,新郎揭去新娘头上的红头扒,人们便开始闹洞房。通常情况下,新郎新娘至这时才互相认识。翌日,新娘拜见舅姑(家公家婆),一般要端茶送水,舅姑打赏晌妇,此礼称“盥馈”;若舅姑已殁,等三月后入庙祭见,称“奠菜”。是日,新娘家派兄弟前来“探房”、“问安”。以上是二朝的主要活动。第三天,新娘入祠堂走“阼阶”。阼阶是隆重祭祖仪式的设施,走阼阶表示新娘共承宗廟,这是成妇之礼,新娘因此加入男方家族。成妇之礼也非常重要,没有经过盥馈(或奠菜)和走阼阶的新娘,不能作为夫族的正式成员。新娘成妇之后便可“归宁”,即新婚夫妇回娘家。新郎在厅堂上拜见岳父岳母,并与女家亲朋见面交谈,让人们鉴赏新郎的才貌。民间流传的呆女婿的故事便发端于此。三朝过后,新娘落妆,换穿平日的衣服,再拜见郭祖宗和家人,便开始过日常生活了。
上一篇文章: 神池婚俗概述2潞绸说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lcbx/5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