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

有什么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01203/8458713.html

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治理力度,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年深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完善治理突出问题各项机制,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移风易俗工作格局,全县各地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薄养厚葬、低俗婚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得到进一步治理,推动婚丧领域文明礼仪全面开展,探索新时代民族特色婚俗实践,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加大对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的治理力度。各乡镇(街道)在年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工作基础上制定或完善工作方案,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长效工作清单,进一步强化对辖区内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突出问题的治理,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推广借鉴已有宴席办理方面经验做法,在办理范围上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在办理标准上倡导“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时不过三”。规范酒席办理的规模和标准,坚决抵制利用办理酒席敛财的行为,防范宴席过程中出现低俗表演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加大力度处理违规办酒情况,加强跨区违规办酒的信息互通和处置,并建立台账和工作日志管理。加强舆论监督引导,党员干部、财政供养人员等要带头抵制滥办酒席和大操大办,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县文明办、县民政局牵头,各乡镇〈街道〉落实)

(二)开展高价彩礼治理。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做好安排部署,推进治理高价彩礼及防范彩礼走高形势。明确治理主体,摸清本地彩礼情况,结合年人均纯收入等要素综合考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评估态势和影响因素。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引导作用,加强对群众攀比心理的教育引导,发挥党员干部、财政供养人员、“村两委”成员等群体示范作用。借鉴道真、贞丰、福泉等地零彩礼、低彩礼、治理高价彩礼的经验做法,研究出台本地治理高价彩礼及防范彩礼走高的真招实招,切实降低结婚群体及家庭负担。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推进治理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县文明办、县民政局牵头,各乡镇〈街道〉落实)

(三)加强对封建迷信活动治理。各乡镇(街道)在年对封建迷信活动治理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理措施。对年迷信从业人员管理台账进行动态管理,落实一对一联系机制,按照每季度至少1次的要求经常性开展教育引导,切实降低迷信活动对红白事操办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本地无相关从业人员的,要对外来人员从事相关活动的情况,建立管理台账。加强对本乡镇(街道)公共场所管理,尤其要加大对乡村集市、公园、街道等人员聚集区域迷信活动治理力度。由县文明办牵头,对年排查迷信从业人员较多的乡镇(街道),通过开展集中培训教育、活动备案等方式,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理办法,同时适时抽查乡镇(街道)管理台账和迷信活动治理情况。(县文明办牵头,各乡镇〈街道〉落实)

(四)倡导“婚事新办”,实践婚俗新风。开展婚育辅导服务,引导未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组织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活动;为婚姻登记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优生优育、亲子关系、矛盾调处等辅导服务,提供婚盾纠纷预警协调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推动婚俗礼仪创新,创新结婚颁证服务,通过设立室内室外颁证场所、举行颁证仪式、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证婚等形式,提升新人缔结婚姻认同;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等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现代婚礼;各乡镇(街道)要探索制定符合地区实际和时代要求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婚礼指南,与相关民族学会和专家学者等加强合作,依据我县世居民族传统婚俗,在辖区内开展试点,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民族特色婚俗实践指南,以增强民族特色婚俗实践的仪式感和时代内涵。开展婚嫁陋习整治,对大操大办、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进行整治。鼓励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签署《婚俗礼仪公约》,明确抵制低俗婚闹。提倡一天办清婚事,规定婚宴标准和桌数上限,引导群众厉行节约。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社区活动,重视发挥社区教育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垂范乡邻、带动群众。(县民政局牵头,县文明办、县公安局、团县委、县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落实)

(五)推行“丧事简办”,倡导文明祭祀。充分尊重群众治丧悼念风俗和需求,落实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相关要求,规范丧事办理程序和内容,强化引导约束,规范治丧时限,倡导丧事简办,治丧时间不超过3天(72小时)。规定治丧期间用餐人数,有效控制用餐规模,倡导节俭治丧,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减轻多账本、多杀牲畜、铺张祭祀、娱乐表演等导致的群众负担。结合当地群众年均收入及日常用餐标准等实际规定治丧用餐标准,限定每桌菜品最高价格,限定酒席用酒、用烟最高价格,倡导勤俭节约,遏制铺张浪费。加强随礼礼金数额引导,降低群众“人情”负担,遏制随礼攀比。规范丧事办理礼仪,简化丧事办理程序,倡导举办追思会等文明治丧方式,抵制丧事办理中低俗演出、封建迷信等不文明行为,治理治丧噪音扰民、沿街抛撒纸钱等陋习。规范治丧场所,引导在当地殡仪服务中心(集中治丧点)举行,不得占用街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得影响他人正常生活。暂未建有殡仪服务中心(集中治丧点)的地方,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利用现有公共场所为群众办理丧事提供便利。要加强对佛道教教职人员的管理,引导在殡葬改革中发挥正面作用。持续整治豪华墓、“活人墓”,防范问题反弹。在祭祀高峰节点,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文明节俭、低碳绿色的殡葬理念,教育引导群众不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自觉抵制低俗祭祀用品和迷信行为,倡导低碳文明祭扫。(县民政局牵头,县文明办、县民宗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落实)

(六)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乡镇(街道)要加大力度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确推进计划和重点任务,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全县村容村貌提升。加大力度整治农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做好移民搬迁户已拆除房屋的环境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对农村公共厕所的管理维护,做到干净卫生、有水不臭。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治理河流垃圾堆积和漂浮问题,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加强对农户室内环境维护和生活卫生习惯的指导,引导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整治农村户外广告,清理不文明、破旧毁损、过期失效等广告信息,保持视觉上的美观整洁。通过评选“美丽庭院”等方式,加强农户房前屋后环境治理,鼓励种植花草树木等美化环境。加强对乡村公共场所和具备对外接待能力场所的环境维护和形象提升。(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县文明办、xx生态环境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落实)

(七)广泛开展“文明新风·志愿黔行”志愿服务。组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把党的创新理论、制度优势和国家惠民利民政策宣讲到千家万户。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红白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成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宣讲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组建助农爱农志愿服务队,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力量,提供上门理发、健康义诊、免费体检等生活便民类志愿服务,提供疫情防控、防火救灾、应急抢险等应急类志愿服务,提供邻里互助、志愿帮扶等互助类志愿服务,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振兴青年夜校、乡村文化舞台、农家书屋等平台,开展“戏曲进乡村”“非遗进乡村”“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繁荣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县文明办牵头,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乡村振兴局、团县委、县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落实)

(八)推广积分制治理方式。具备工作条件的乡镇(街道),积极开展积分制探索实践,科学设置积分内容,推广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做好积分日常管理,有效运用积分结果,以行政村为单位,逐年记录和积累好人好事;注重增强群众的荣誉感和仪式感,设立乡村光荣榜、道德榜、红黑榜等,借助积分超市、道德银行等形式探索积分转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群众自觉崇德向善,培育文明乡风。(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明办牵头,县乡村振兴局、县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街道〉落实)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作为推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县级各牵头部门要做好工作指导,可制定或完善工作方案进行统筹安排。各乡镇(街道)要做好工作部署,加强调度指导,按照时间节点及时汇总上报工作情况。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按照时限推进,每季度报告推进情况,6月和12月下旬分别报告工作总结。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监督检查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安排部署合理、责任有效落实。各乡镇(街道)、相关单位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注重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并加强沟通解决,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发挥新闻媒介作用,营造移风易俗良好氛围。

(二)加大激励保障。各乡镇(街道)、相关单位将推动移风易俗与“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同步推进,列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内容。推进移风易俗成效与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挂钩,将项目支持和试点工作优先安排在移风易俗成效明显和乡风文明建设好的地区,在行政村(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活动,积极发挥道德榜、红黑榜等宣传引导作用,加大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

(三)推进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作用,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建立移风易俗问题报告和预警机制,加大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力度。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强化群众自治作用,发挥村规民约实效,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宴席报备等制度,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发挥道德榜、红黑榜等宣传引导作用。各级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中要率先垂范,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宣传栏、村规民约、文化墙等作用,持续强化对移风易俗工作的宣传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lcbx/498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