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

定义

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病因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发廊女,还有的则是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临床表现

1.强迫症状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强迫思维,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等)――强迫动作,甚至对一些常人根本不关心的细节都反复琢磨,认为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2.疑病症状艾滋病疑病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医院要求检查。他们的躯体不适的症状确实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的感觉是真实的,所以他们认为,正常的人是不会有症状和不适的,既然有症状一定会由某种疾病导致,既然有病的存在,就必须搞清楚是何种疾病,有时我们的医生不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时,会让其更为焦虑,然后上网查看,对照艾滋病的描述会发现越看越像,越像越担心,更加坚定其疑病的心理。

3.恐病症状对艾滋病有恐病症状的人多性格脆弱,听到一些有关艾滋病的信息报道就感到恐慌。在他们的脑海里,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被错误地夸大了,他们甚至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因此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甚至听到别人说“艾滋病”这个词时,也会心慌气短,惊恐万分。

4.抑郁症状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他非常容易出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腹泻等躯体症状。这更加重了他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使他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甚至想到自杀。艾滋病恐惧症者可能表现出上述四种神经症类型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尽管许多患者接受了医学检查,也得到了阴性的检查结果和医生详细的解释,但这似乎并不能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担忧。实际上这正是恐惧症的病理所在,尽管从短期看,恐惧症者可能通过“阴性的检测结果”使其焦虑得到缓解,但从长远看,这种病态行为也会在反复的检测过程中得到加重,并最终导致他们出现更高水平的恐惧和焦虑。

主要类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有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而且与相当一部分人本身的性格基础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艾滋病恐惧症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二、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三、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表现在当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需要反复大量的清洗,如洗手、洗澡、洗衣服;或者当自己认为可能携带病菌的人接触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后,需要反复的擦洗,甚至需要用酒精、消毒液进行擦洗。严重者需要带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坏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知道这样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可同时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四、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恐艾症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认为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等。医院。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地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需要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

基本常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就是说,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战战兢兢地生活,恐惧是多余的。

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对于艾滋病恐惧症心理治疗是必须的,但很多患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是完全正常的,尤其是那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只有到多次检查之后,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担心和痛苦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

2.相信科学检测: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3.不要相信症状:很多朋友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的确有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条件是感染了大量的艾滋病毒,而这种病例实际上非常少,而且艾滋病急性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平时可能得的病没什么两样。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是99%以上都没事,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

4.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以减轻忧虑和担心,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lcbx/48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