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您我同参与

世界艾滋病日

温馨提示:长按识别探索更多知识~

活动主题

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压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四方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

“世界艾滋病日”已经过去,但是艾滋病却并未消除。让我们一起携手,认识艾滋,正视艾滋,科学防治,共创和谐家园。

1.到底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后,一般经过7-1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外表上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的生活和工作,但具有传染性。感染艾滋病病毒2-12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因此首次检测阴性后还可在3个月后做第二次检测,以减少误诊的可能性。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普通的接触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只有通过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这些体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过黏膜(直肠、阴道、口腔或者阴茎头部)、开放性的伤口或者溃疡或直接注射等渠道进入人类的血液中。其中有三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1、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在性接触(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官黏膜的细微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而感染。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可能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但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2、血液传播:人被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进行静脉吸毒、移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组织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3、母婴传播:因艾滋病病毒广泛存在于女性感染者的血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也可因发生大量体液接触而将病毒传给胎儿,感染的产妇还可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3.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4.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及其危险的传染病,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对于个人来讲,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其方法是:

(一)预防经血液传播

1、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2、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3、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4、患者需要接受打针(注射)和治疗时,一定要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绝对不能共用注射器;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眼、纹眉、针灸或手术;

6、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他人血液和伤口。在清理他人血液或为他人处理伤口时,应该戴乳胶手套或用遮盖物品(如干净的手绢、一厚叠纸巾)来保护自己的皮肤,以避免艾滋病病毒的入侵;

7、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8、不要玩废旧的针头、输液器等医用垃圾,这些都是疾病传播的隐患。

(二)预防经性途径传播

1、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病毒的根本措施;

2、患有性病后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否则已存病灶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5.以下行为不传播艾滋病毒!

1、食物、饮水、空气;

2、公共场所的一般接触,如: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扶手,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工厂车间的工具,在影剧院、商场、游冰池等场所的一般活动;

3、礼节性、拥抱、握手;

4、公用马桶、浴缸;

5、蚊虫叮咬;

6、纸币、硬币、票证。

关于艾滋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科普不能代替医生诊疗,如判断不了请及时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lcbx/457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