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终结婚俗该否要
导语:
中国曾经一度废除彩礼制度,但如今这一古老传统却死灰复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本文将探讨彩礼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复兴原因,并分析其对婚姻信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彩礼制度的兴衰历程异常曲折。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结婚的要求被称为"四个一工程",60年代则以"36条腿"而闻名,70年代演化为"三转一响",80年代则推出"新四大件儿"。
尽管这些制度未直接要求支付彩礼,但本质上与彩礼密切相关。这些规定的目的,虽然有时显得昂贵或难以满足,但都旨在建立一个新家庭,最终受益者是新婚夫妇。
然而,如今的彩礼已经变成了直接的货币交易,要么被用于购买房产,要么成为丈母娘名利的一部分,而回归给新婚夫妇的比例则相当有限。
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要回顾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也是父系社会。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家庭的温饱,需要进行劳动,而一旦女儿嫁给别人,她的劳动力就不再为自己的家庭所用,因此彩礼成为了一种必要的补偿方式。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的颁布,禁止了买卖婚姻和索要婚姻财物的行为。同时,中国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强大的生产力变革席卷一切,婚姻的彩礼传统几乎在中国大陆消失。
但为何在90年代后,彩礼重新以货币形式复兴,并且价格持续飙升?
这个问题的背后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变革。
想象一下,为什么在50到80年代能够成功消除彩礼制度呢?除了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不再如以前那样重要之外,还因为那个时代人口流动相对较少。婚姻范围局限于周边的社区,信息传递相对透明,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仍然存在,这阻止了人们因彩礼金额而争论不休。
然而,随着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原子化和经济状况剧烈变化,传统的社会评价方式逐渐消失,新的市场信用体系还未完善。
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无法了解婚姻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你永远无法确定对方是一个富有的商人还是一个不名一文的人,是一个名誉良好的人还是一个曾经犯罪的人。因此,骗婚的事件屡见不鲜。
因此,丈母娘开始要求实物,如房产等,作为婚姻的保障。这使得彩礼不再仅仅是经济上的补偿,而变成了验证女婿诚意的必要手段。因此,彩礼的复兴可以被视为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
然而,彩礼的复兴是否真的解决了男女之间的信任问题呢?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相反,它导致了劣币逐渐驱逐良币的婚姻环境。大多数真心想要结婚的人并不会太过在意彩礼的金额,但极少数的骗钱行为却像瘟疫一般蔓延。这导致了婚姻中的信任逐渐瓦解。男方担心的是婚姻欺诈普遍存在,女方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5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