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济宁五堂模式助推农村文明实践
济宁市聚焦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老年人、中青年和少年儿童不同群体需求,在农村地区精心打造“五堂模式”,推动文明实践走深做实,促进乡风更加文明、百姓更加幸福。
“蒲公英讲(夜)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蒲公英讲(夜)堂”,开启“白+黑”宣讲模式,白天开讲堂,晚上开夜堂,利用群众空闲时间“见缝插针”开展宣讲。全市共开展蒲公英讲(夜)堂1.5万余场、受益群众16万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儒学讲堂”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济宁传统文化富集优势,突出儒学文化传承发展,提炼儒学文化优秀元素的时代价值,依托文明实践站打造“儒学讲堂”个。目前,全市共开展儒学宣讲5.2万余场、受益群众万人次,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在农村的普及推广,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落到实处,用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群众心田。
“幸福食堂”丰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把孝老爱老文化有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依托文明实践站建设“幸福食堂”处、惠及农村老年人人。积极倡导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幸福餐盒送到家”活动让行动困难老人准时吃上热乎乎饭菜;“尝尝大厨的菜”活动让老人吃上“星级饭店”的美味佳肴;“幸福食堂里讲党史”“餐前听新闻”“餐后话家常”为老人送上文化大餐。
“雏鹰课堂”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问题,量身打造“雏鹰课堂”工作品牌。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在校大学生和公办学校教师,组建“雏鹰课堂”志愿服务队支,招募志愿者余人,为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寒暑假看护及课业辅导服务。
“结婚礼堂”引领喜事新办新风尚。瞄准“喜事新办”倡导移风易俗,依托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等场所建设“结婚礼堂”处,设置婚俗文化墙、孝贤文化长廊,配齐桌椅音响、红灯笼、红地毯等。婚礼流程融入孝老敬亲、夫妻和睦等内容,融入为新人送家风家训、夫妻宣誓等环节,增强婚礼仪式感。推行村支部书记主持、镇街书记证婚模式,并多方协调推动“场地免费、司仪免费、服务免费”三免费,让村民“长了面子又省了银子”,吸引更多新人特别是“不要彩礼”的新人在“结婚礼堂”举办婚礼,倡树喜事新办简办,有效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4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