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关于艾滋病,这些你必须知道
好久不见!!!
我是少女猩
有没有想我
嘻嘻
这一期的科普由我承包,
转个画风,可能比较严肃正经。
先来看看关于这次科普内容,我们做个一个小小采访吧~
好啦,视频也看完啦~
(或者你没看:)哈哈哈没关系的,真的:))
(不不不,要严肃.......)
(............我在干嘛)
收!
(回到严肃正经的频道)
现在来问问你
关于艾滋病的基本认识
你的了解有多少呢?
大部分时候,大家可能都不会没事上网查找关于艾滋病的资料,所以关于艾滋病平常的了解可能来源于偶尔一次路上遇到的志愿者宣传,医院看到的宣传手册,新闻出现的感染病例,知乎里偶尔看到相关问题及其解答。
但好像大家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几天,我搜集了相当一部分的资料和数据,尽力对艾滋病做一个客观的呈现,不能说是最全面的,但希望能通过这一篇文章,能够让你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所加深~
别急,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数据。
自中国在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例,中国的艾滋病感染病例在30年间快速增长。截止到年6月30日,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病例例,死亡人。而中国艾滋病增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15~24岁的年轻人感染群体增长显著,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据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程峰说,从年开始,中国青少年新增艾滋病感染病例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现在平均增幅是35%”。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年1到10月,已有1.4万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左右,而“年到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15~24岁的群体中,全年龄范围表现出的以男男同性恋为主的HIV流行特点也表现明显,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占到96%,男男同性传播占到57%。
(这是维基百科上各个国家成年人艾滋病携带患者的数量比例,第一排带有小数点的是青壮年所占比例,中间一排数字是患病数量,靠右的是死亡人数。数据年份比较久,仅供参考。)
那我们就先来聊聊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或者说15~2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吧。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张林琦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他说:“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艾滋感染者的知晓率,也就是自知率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根据《中国青年报》年12月的报道,美国艾滋感染者的知晓率为75%,我国估算为54%。”
可见我们国家对艾滋病相关的宣传力度远远还不够。
而我们处在更开放、便利的性接触环境中,且这一代对性的态度相比父辈更加的开放,一方面中国的学校里依然很少系统地提供性教育,父母也往往不会主动给子女提供这方面的帮助,这就导致我们对性知识的缺乏,从而也使得我们缺少了对相关保护措施的了解。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并不真正知道感染艾滋病的严重后果,或者虽然有些防艾知识,但在高危行为发生时,并没有用这些知识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答应我
耐心把接下来的内容看完好吗~
(本文偏长,图片也不少)
(需要一点时间,也需要一点流量hh)
首先,第一个问题。
你知道艾滋病的全称吗?
有部分同学提到了HIV。
实际上,艾滋病的英文简称正如采访里的一位老师提到的,应该是AIDS(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要给最后一位小哥哥鼓鼓掌啊!!)虽然HIV与艾滋病常一起提到,但是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HIV(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统被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进而促成多种临床症状。
简单来说,HIV指的是“病毒”,但是艾滋病指的是,因免疫系统能力下降而出现的“感染”,HIV感染者不会马上发病,而是要呈现发病的状况,才会称为艾滋病。艾滋病与HIV感染两者,具有本意上的不同。HIV感染后,若获得控制,甚至不须药物借助下可与之和平共处,HIV病患则为HIV带原者。
好,清楚什么是HIV什么是艾滋病之后,
我们就来说说,
这个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很多人对艾滋病产生极度恐惧,甚至有患上艾滋病恐惧症。(有一种病叫做“阴滋病”,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询了解,是由心理对艾滋病的恐惧而产生与艾滋病相似的症状,却无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此不做多的赘述啦~)
其实HIV病毒为脆弱的RNA病毒,如暴露在空气中,会因病毒量多寡而在几秒钟至几分钟之内全数死亡。HIV病毒特性原本即特别脆弱且不能接触空气,HIV病毒的感染大多于较封闭环境,如在血管里面传播,或者阴道或肛门直肠的环境,透过潜藏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母乳等传染,不包括唾液,汗液,尿液或其他体液。
所以由上,HIV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这是年CDC(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做关于以美国为例,(单次行为)估计通过各种感染途径获得HIV病毒的风险概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可见,单次高危行为中,血液传播的行为是最危险的。
再来看看下一张数据图:
这是年~年中国艾滋病各传播渠道所占百分比。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30年前的中国的艾滋病传播是以血液传播及毒品注射为主要的传播渠道,而从那之后,在政府的管治下,控制了吸毒和血液交易,推行美沙酮治疗项目来帮助海洛因上瘾者,关停了商业血液中心,以保障输血和血液产品的安全,通过血液及毒品注射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已经非常非常非常大幅度的减少。然而在普通人的私人生活领域,通过性传播的比例却在迅速增加。这也再一次体现了文章开头我们所提到的性教育的缺失到导致的问题。
据《中国日报》年12月的报道,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已有超过宗学生感染病例,而在年,这个数字只有。他还表示,其中有将近81%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
所以,尽管血液交易、吸毒和母婴传播因素的影响在急剧减少,但性行为传播填补了这些空缺,整体感染人数不降反增。在男同性恋群体内,这种增长尤其迅速。正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驻华办事处战略信息官陈仲丹所说,现如今交友软件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没有很好的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下,传播的几率也就增大了。
了解完常见的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
针对性传播: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程峰介绍了预防艾滋病的“ABC”原则。
A是Abstinence,禁欲。
即如果没有性活动,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会降低很多。
(但基于性和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这总归有点不现实........)
B即Befaithful。
可以对自己的性伴忠诚一点。
“性伴多的话,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机会就越大”。
C即Condom。
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的话,一定要用安全套,特别是正确使用安全套。
而避免血液传播,最基本要做到:
(1)生病不去黑诊所;
(2)洁身自好远离毒品;
(3)不用未消毒器具纹身、打耳洞;
(4)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物品;
(5)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有伤口及时消毒包扎。
预防母婴传播:
(1)要想有个健康的孩子首先在婚前要做艾滋病毒抗体检测。
(2)已感染艾滋病的妇女要避免怀孕。
(3)感染妇女如果要想要孩子应遵医嘱,根据医生医嘱按时定量服抗病毒药。
(4)新生儿尽量避免母乳喂养,同时也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并按时做抗体检测。
那么,真的发生了高危行为
如果感染了HIV病毒
会有什么症状及如何诊断
艾滋病毒属滤过性病毒,由于其体积极为微小,现有的检测方法不能准确检出病毒存在,但身体会自然产生抗体对抗病毒,抗体增长在一段期间后将达至可被验出的水平,这段期间称为空窗期,由两星期(最快)至三个月不等,亦有个别例子长达六个月,世卫及多数国家政府则采用三个月为准。在空窗期间接受艾滋抗体测试,有机会呈假阴性反应,因此必须等待怀疑受感染日起计最少三个月后接受测试,才可得出较准确结果。
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在感染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大概在高危行为之后第10-14天出现,持续时间1到2周,一般症状为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烧,淋巴结结病症,咽炎,皮疹,肌肉疼痛,疲乏,口腔溃疡,还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肝/脾肿大,体重下降,鹅口疮,神经系统病变等。这些症状通常比平日患病持续时间长得多。急性症状之后免疫系统抑制病毒活动,并能减少血液中的病毒数量。从此病人进入艾滋病的临床潜伏期。潜伏期的长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短可能仅有两周,最长可达20年。潜伏期病人没有任何可见症状。待免疫系统撑不住的时候,你就会病发了。
但我们必须知道有5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初期是不出现急性期症状的,所以依靠这些症状判断是非常非常不靠谱的。感染了HIV是不可以从症状上去监测,必须要经过专门的检查。过分的强调所谓的“早期症状”会让人对艾滋病的感染过程造成误解,以及给病患或者是正常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所以当你在高危行为之后,身体出现不适,请及时去各地的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好吗?
好吗?
好吗?
如若不幸感染了艾滋病
现如今的治疗手段如何
在中国,如若确诊HIV抗体阳性,有相关免费治疗HIV的政策。
感染者如需接受免费的治疗一般经过以下流程:
1.在疾医院进行HIV筛查后得到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发出的报告;
2.到现住地疾控中心进行CD4检测,拿到疾控中心开具的服药转介单;
3.按照服药转医院找指定接诊医生;
4.接诊医生通过简单的体检(自费项目)了解感染者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药物对肝肾有一定的影响),排除服药禁忌症后再进行配药申请;
5.患者等待拿药,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拿到药,如果遇到药物紧张的时候需要多等一些时间。
自美国于年发现新型疫症艾滋病以来,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数有增无减,但在年,华裔美籍科学家何大一博士发明了鸡尾酒疗法,虽然并非彻底根治,但成功大幅减低死亡率,将发病时间无限期推迟,也使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可以降低至无法验出的状况,从而大幅改善带原者的健康,不过鸡尾酒疗法对有些感染者有强烈的副作用,医学界均认为艾滋病尚不能称之为可以治愈的疾病。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仍在研制中,但进展很慢。
艾滋病的痊愈的奇迹不是没有,但少之又少:
全球对艾滋病的研究也不断地突破与发展,就像视频采访里的一些同学所说,相信也许有一天,会有可以完全对抗艾滋病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出现。
然而现在你必须知道,艾滋病就目前来说,仍然算得上是绝症,药物只能延缓你的症状与死亡日期。艾滋病是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随随便便普通的一场感冒都有可能带走你,鸡尾酒疗法也存在着极大的副作用及局限性。所以在预防艾滋病的问题上,必须引起重视。
有些人在感觉异样后,觉得查了也是死,不如不查,让自己活的开心。
对于这种想法我个人并不认同。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感染了HIV病毒之后通过药物控制存活几十年的例子也是不在少数的,如果不进行治疗,根据HIV不同亚型,感染艾滋病毒后的的净存活时间平均为9至11年,而诊断为AIDS之后,如果在资源受限导致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研究表明,平均存活时间在6至19个月之间。而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用高效抗逆转录药物(HAART)的作为有效治疗手段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可以让死亡率减少80%,并能将新诊断出的HIV感染者的寿命延长最少30年。如果确诊为艾滋病患者,在生活方面与亲人朋友有意识的注意,也是对亲人和朋友的负责和保护。
而认为艾滋病人之间进行性行为就可以不需要保护措施了这种想法也非常错误。
HIV病毒的类型多,变异情况复杂,就算同是感染了HIV病毒的两个人,也不能保证是相同背景的病毒,如果病毒交叉感染,可能对治疗带来挑战。
另外的另外!!!
艾滋并不等同于“性乱”、“吸毒”、“行为不端”!
上文提到,艾滋病的感染方式有多种,血液、体液、母婴传播是三大途径。没有人有权利去歧视艾滋病患者,与其遭受的病痛相比,周遭的歧视更令人痛不欲生。正如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张林琦所说,潜在的社会歧视是影响中国艾滋病感染者自知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人是因为不想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因为担心检测出来后根治不了却还要受歧视,找不到工作。“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错过了接受治疗和关爱的机会,增加了传播的可能,形成了一个非常负面的链条反应”。
如果社会歧视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了解,
那希望这一篇文能多多少少有所帮助。
说的差不多啦~
好啦好啦是有一点长
感谢你耐心的看到了这里呀。
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渠道,有很多很多。
答应我,远离百度莆田系。
除了百度百科、搜狗百科,
你还可以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截图上附有网址,
没有链接(累了。)
部分外网可能需要翻个墙....
而关于视频采访里
如果你爱的人患了艾滋病
德国有部电影叫《男孩之家》,一个男孩爱上了另一个患上了艾滋病的男孩。
爱的刻苦铭心,摩洛哥的风景很美。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让小九给你们介绍呀~)
这个问题我偏向这个回答:
“如果只问爱情,爱能超越生死。如果只问我,我不知道,因为还未发生。”
最后的最后
说点悄悄话
少女猩最近在准备考研(暂时改个江湖称号......智多猩好了!)。
后台常收到有人问什么时候有活动~活动会策划啦,我们希望每次都能以不同的有趣的形式来传播性教育。
就像关于艾滋病,在第一次的沉浸式展览中的艾滋病高中低危分类互动中,我们做过相关普及。在上学期的人体艺术展中,我们通过播放录音,艾滋病患者扮演对视,制造氛围,意在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性教育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像前面所说,性传播艾滋病只是性教育缺失的其中一种体现,听说学校里有其他团队在我们的影响下,也开始做起与性教育相关的活动。我们很荣幸,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性教育问题,并为此付出努力。
推文会继续发。(延迟了两天哈哈哈哈真是抱歉。感情深不问缘故!)有幸成立一年多以来,尽管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感谢大家一贯的支持与厚爱呀。
鞠躬
(希望你能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排版/编辑
智多猩
封面
小九
图片来源网络啊,谢谢网络:)
以上资料参考:
美国政府防治艾滋网站
维基百科
新华网
纽约时报中文网
新浪新闻专栏
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Newdiseasebafflesmedical百癜疯白癜风的病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1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