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春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恐吓策略及其危害

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

恐吓策略及其危害

张有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艾滋病歧视与反歧视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12YJA)

作者简介:张有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摘 要:在涉及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大众宣传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说服策略被开发利用,而所有策略的核心,无非是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在这些策略背后,为达到教育目的而隐含的“恐吓策略”普遍存在。在我国的艾滋病宣传教育过程中,恐吓策略一度被推到极致。人们在接受宣传教育后,一方面产生了对艾滋病的极大恐惧,另一方面出现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道德化拷问与歧视。恐吓策略对个体、社会及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与影响,但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

关键词:艾滋病;恐吓策略;污名化;歧视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我国艾滋病宣传教育主要采取了媒体宣传报道的策略,以唤起公众的防范意识。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与防治工作的深入,借鉴国际社会经验,媒体宣传报道与重点人群宣传、同伴教育及运动式宣传等几种策略相结合,成为我国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主要策略。媒体宣传针对一般公众,重点人群的宣传主要在性工作者中开展;同伴教育则是男男性行为者及大学生等群体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策略;运动式宣传是借助开展某项艾滋病防治措施,在一定时间内配合开展的高强度宣传活动。在所有这些策略中,新闻媒体与艾滋病防治人员无疑是活动的主体。

经过10多年的宣传教育,在人们预防艾滋病意识提高的同时,国内却出现了普遍的“恐艾症”,人们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加以歧视与排斥。艾滋病相关的污名化与歧视,不仅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时甚至引起极大的社会恐慌,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受到流行病学专家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10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