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二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特色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特色治疗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在月经初潮的最初几个月发生痛经极少,随后发生率迅速升高,16—18岁时达到顶峰(82%),30-35岁以后逐渐下降,在生育年龄中期稳定在40%左右。临床发生痛经的患者中学生约占80%以上,多有平时贪凉,嗜食生冷、辛辣之物,或有体育课恰逢经期过度运动,或学习压力过大、熬夜等情况。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一般多发生在经期前一两日或行经第一天,随后即逐渐减轻至消失,偶见有延缓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始发生疼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波及全腹或腰骶部作痛,或有外阴、肛门坠痛。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晕厥。初诊时需结合妇检或肛查、B超排除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对于痛经中医治疗疗效较佳,不仅重视月经期腹痛发作时的“治标”,亦注重非经期的辩证施治。兹介绍几种我科的特色治疗:
1、穴位敷贴:发泡膏(斑蝥、白芥子等分研细磨,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膏状),取麦粒大小软膏,置于2*3cm大小胶布中心,贴于中极、关元,3小时后揭去药膏,稍后即可出现0.5-0.1cm大小的水泡。每于经前5天贴第一次,月经始觉腹痛时贴第二次。
2、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中极等穴针刺或针后加艾灸。于经前一周开始,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至月经结束后停止。
3、耳穴:取一侧子宫、神门、肝、肾、脾、交感、内分泌等耳穴,于月经前一周期,以75%酒精消毒后以探棒探寻相应穴位的最敏感点,用华佗磁疗贴贴压固定。每穴每次用力按压10下,每天自行按压3-5次,腹痛剧烈时可随时按压。3天后清除,再取另一耳,操作同前。双耳交替进行,在月经结束后停止。
非经期则分型施治:
1、肾气亏损型
治法: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方药: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
2、气血虚弱型
治法: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加当归、党参。
3、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淤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4、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温经汤:当归、川芎、肉桂、莪术、醋炒牡丹皮、人参、牛膝、甘草。
5、温热蕴结型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原发性痛经以实证多见,虚者较少,寒证为多,热证为少,因此平时生活中即要加强预防与调摄:1、经期注意保暖,忌冒雨涉水、游泳;经期禁房事;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重体力劳动;2、不宜食用生冷、寒凉、油腻;3、宣传月经生理常识,消除恐惧心理;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l/4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