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临床分期及应对重点
当初,绞尽脑汁纠结艾滋病到底分几期,是在一次入编考试里。考完以后,心里有些小郁闷,身在艾防科,居然为了这小题,行思坐忆,还把握不了到底三期四期。
回答这题,若以一般急性传染病的答题思维,可以直接运用上: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的套路。然而,艾滋病不一般,也非急性,又不可恢复。
在后来的日子里,为了解开心结,我一遍一遍重新学习,在不懈努力,废寝忘食之下,终于在某个凌晨叼着笔,加重了心结。
因为,不同的资料,分期不同。国内,国外,和国内外对于艾滋病的分期都有差异。当然,这些差异并不冲突,就是口供不一致而已。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版)》里分三期: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年《上海预防医学杂志》小资料里显示也分阶段: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和艾滋病阶段。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里还是分三期:Ⅰ期(感染早期);Ⅱ期(感染中期)和Ⅲ期(AIDS期)。
?国际WHO临床分期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总而言之,国内分三期,国际分四期。
然后我们可以发现,分期里是没有窗口期这个概念的。
但无论分几期,在时间的连续性上都是不冲突的。下面我又做了一个图:
每一种疾病都有自己的一套病程发展规律,医师有时候会对患者说,如果现在不按照我说的做,明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症状,或者预估目前的状况还有多久会痊愈,或者多久会死亡。这就是掌握了疾病的自然规律。面对疾病的变化,才不容易措手不及,甚至还可以提早预防不良预后的发生。因此根据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和自然进程,我们可以思考得出每个阶段,防治重点在哪里。
按照我们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来说吧。
首先,急性期血液里可检测HIVRNA和P24抗原,HIV抗体可在感染后两周出现,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可倒置。此时可以根据此期的特点,高危人群可进行早期检测筛查,但此期检测结果受影响因素较多,如机体的状况,试剂的差异等等,此期的筛查结果有参考意义,但难以明确。其次,由于在急性期内,部分人群可出现HIV病毒血症,或者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的临床症状,比如发热、伴有咽痛、盗汗、恶心、皮疹、关节酸痛和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对于部分人群而言,高危行为后在急性期出现类似症状可有提示作用,但仍要说明一点,仅靠急性期的症状不能作为诊断的标准,此期症状并非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诊断必须以检测结果为准。最后,急性期里,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高速复制,传染性很强。因此,有高危行为但又未能在体内检测到标志物质的人群,依然需要保持安全行为,避免二代传播。
在无症状期里,感染者需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几件大事。
1.听从抗病毒药物服用的动员建议,积极规律服药,抑制病毒载量,越早开始治疗,免疫功能受损越少。
2.听从配偶/固定性伴的HIV告知及检测的动员建议,配偶告知及检测,主要是考虑以下方面的益处:
(1)可有效帮助配偶双方采取并坚持安全性行为,减少二代传播;
(2)有助于配偶本身感染状况;
(3)有助于减轻感染者自身精神和心理压力,得到配偶的心理和生活上的支持;
(4)能达到展现感染者对配偶、家庭、社会负责的正面形象,减少歧视。
3.定期监测身体情况。定期监测机体内的病毒载量的数目、免疫功能的情况,和抗病毒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从而为医师调整用药,予以参考。
4.预防进入艾滋病期。提早了解机体状况,可有效预防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发生,感染者同时需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艾滋病期,也就是发病期了。进入此期的患者一般都伴有症状,在艾滋病期的早期,可出现艾滋病相关综合征阶段的症状,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点为:
(1)除腹股沟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
(2)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黏连;
(3)持续3个月以上。
艾滋病期的诊断,可不是淋巴结肿大就能判断的。
诊断标准为,感染者其CD4+T淋巴细胞<个/ul,或感染者至少满足以下十六种症状中任何一种:
时间相关:不明原因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腹泻(>3次/日),持续一个月以上;或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
四个反复: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单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细菌性肺炎;败血症。
三个脑子: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中青年出现痴呆;弓形虫脑病。
两个活动: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剩下特别:肺孢子菌肺炎;深部真菌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卡波氏肉瘤和淋巴瘤。
此期的患者除了要服用抗病毒药物外,要需要予以相关症状对症处理,病因处理的同时若需停止抗病毒药物的服用,需要监测病毒载量的水平。此时需要积极预防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稳定生活质量,避免死亡。
不同的阶段,应对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感染后的人群,都要经历这些阶段,大部分患者按照疾病自然进程,不服药下也可以再活个七八年。少部分人可能为快速进展者活长期无进展者,进入发病期的时间会更短或更长。要是服药,可以有效延缓发病时间,这就难讲了,可能可以为我们健康人送终。其实患者每年需体检多次,监测身体状况,比起我们某些几年都不体检一次的“健康人”,更加健康。所以,离死亡远着呢。
参考:《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版)》
潘婧珊此猪需要咖啡续命~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l/4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