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三成艾滋感染者ldquo无感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消息称,今年1月—8月艾滋病新发病例例,死亡例。
超三成感染者未被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这些‘隐蔽’的感染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一直处在进展状态,后果令人担心;同时,这些未知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继续传播给更多的人。”解放军第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说。
学生感染艾滋病比例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年,全国发现的15-24岁青年学生感染例数呈迅速增长趋势,从年的例上升为年的例。其中以男生为主,80%以上是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
50岁以上感染者创新高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在年,50岁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到万人这一历史新高。老年HIV感染者相较普通老年人得慢性病的几率高达5倍。
又到“12·1”,有关艾滋病的话题再度升温。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扩大以及相关机构宣传力度的持续加大,社会公众已经不再“谈艾色变”,在这一问题的认知上有了很大提高。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下国内的防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不仅感染者的年龄正在向低龄与高龄两个向度延伸,下至“00后”,上至“50后”,已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青壮年;而“无感”者的比例也十分庞大,居然达三成之多,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游离于监控体系之外,尽管其人数与总体人口比数量并不大,但仍不免让人惊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染者“无感”?
一方面,与当事人的主动隐瞒、回避有很大关系。很多感染者往往要么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那么容易“中招”;要么讳疾忌医,迫于社会压力而不愿意主动声张自己的“暗疾”。其骨子里仍认为患上此类疾病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秉持的仍是能瞒多久算多久。
而所有的瞒和避,也有着深广的社会原因。客观而言,当下社会对艾滋病的宽容度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相当一部分民众与机构都能正视这一疾病,但仍有一部分人和机构对此存有歧视。无论是体现在日常接触的个体行为,还是体现在招工招聘等社会行为,不同程度的歧视多有存在。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感染者的选择。
另一方面,众多艾滋病感染者未能及时被发现,也与当下一些医疗机构落实艾滋病报告制度不力有关。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但在现实中,这些机构并不能覆盖所有患者,很多疑似病例并不能及时报到卫生主管部门那里。
数量庞大的感染者不能及时纳入监控系统,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不仅感染者因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同时对感染者的家人和朋友也非常不利。此前已有媒体报道,个别极端的感染者甚至出现报复社会的恶劣行为。
有鉴于此,从维护公共安全出发,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一体周知,共同担负起防艾治艾的责任。一者,各级政府应该明确监管责任,既要不断严密制度,夯实报告制度,将防治的网络扩展到更多的医疗机构,在盯紧出入境、血站等重点区域的同时,也要注重“内生性”艾滋病的生成机制,务实不遗漏一个感染者。
再者,在强化管理、监控、服务的同时,更要从社会上减压。比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不仅要取消相关的歧视性条款,也要查处一些单位机构的“隐性歧视”。要将“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而一旦外部环境改善了,则感染者可能面临的压力就会减轻,而国家关于“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说到底,艾滋病感染者病了,但相关制度体系不能生病。一个健康的检测、诊疗环境,是减少艾滋病“无感”现象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乎个体的权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更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年,《沐浴业管理办法》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禁艾入浴”条款引发持续激辩。值得注意的是,新浪的调查显示,超七成网友支持“禁艾入浴”。有关专家指出,歧视比病毒更可怕,它可能加大疾病防控难度。政府立法尚且存在如此严重的歧视行为,那么社会普遍存在歧视就不难理解。也正是这种严重的状况,才导致艾滋病感染者只能选择隐匿实情。而其他一些身份被暴露的艾滋病患者,要么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歧视而选择自杀,要么就是因为哀怨而报复社会。
从一些国家对艾滋病的防治经验来看,歧视和排斥完全不能让我们远离艾滋病,反而增加人群感染的风险。讳疾忌医式的远离、排斥和拒绝,不过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安全防治,是在了解情况之后的规范处理和科学对待,包括如何在公共场所传播防艾知识,如何与高危人群平等沟通等等。因为在艾滋病的干预措施中,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很多人因为害怕和抗拒,结果反倒成为被感染的对象。虽然无知下的恐惧很可怕,但已知下的拒绝与歧视,才是最大的安全风险诱因。
恐惧来源于歧视,也来源于无知。要破解“艾滋三成未发现”的困局,还得两条腿走路。一是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防艾知识,让更多的人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做到科学对待和正确面对,而不是基于无知下的排斥与恐惧。
爱与“艾”愁:给艾滋病感染者更多关爱与救助
要加大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救济和帮助,尤其是要消除其引发恐惧的外部环境,比如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对排斥艾滋病的做法给予纠正,对故意歧视或者排挤者给予惩戒,让艾滋病患者的正当和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与此同时,在全社会要倡导“权利至上”的基本理念,针对特定人群做好健康干预工作,以推己及人的态度与责任,消解歧视存在的空间,让艾滋恐惧不再成为公众之忧。唯有如此,“32.1%感染者未被发现”的体系之痛才会得到缓解。
在山西临汾东里村有一处僻静小院,里面生活着33个年龄不同的孩子,因为艾滋病他们失去了父母亲人、因为携带艾滋病毒,他们在误解和歧视中被迫离开家乡。孩子们最长的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2年,他们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d/4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