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时感染艾滋,这锅该扔给谁

医院订阅哦!

不久之前,一条这样的新闻走上了微博热搜:

当我们在为这个老人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锅到底应该谁来背?

应该是衡阳市中心血站吗?他们在献血过程中没有查清血液是否安全,也没有在事发后迅速协助调查血液的来源。

应该是医院吗?他们在输血之前没有检查血液,也试图将这件事压下去,把老人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放在血站冷库,一直不进行鉴定,使这位老人蒙冤。

还是献血者?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了艾滋病,还是想祸害更多的人?

细细想来,这件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一些网友会质疑:“这新闻真实性可疑!艾滋病患者根本不可能献血成功!这位老人到底怎么感染艾滋病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次性针头的普及,在此过程中感染艾滋病的机率已经很小了。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不用说这位网友不懂,或许连当代中国大医院的医疗工作人员都不懂,艾滋病还有窗口期这样一个东西存在。

什么是窗口期呢?

研究表明,在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虽然人体产生了艾滋病病毒抗体,却无法被检测出来,这一时期便称为窗口期。

国内普遍认为的窗口期大概是3个月,也就是说这些感染艾滋病的人需要经过大约三个月漫长的等待,等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艾滋病。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等待的这三个月内心的煎熬。

当然,此阶段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及发烧发热、咽痛、腹泻等,约1-3周后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随着艾滋病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艾滋病的窗口期可以缩短到14-21天,并不用等到国内3个月之久。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排除老人自身的原因的话,献血者当时可能正处于艾滋病的窗口期,在做献血检查时并未被检测出。而新闻媒体或许也不懂艾滋病的知识,引导了舆论导向,使一些无知的人在网络上无脑喷。

追根求源,医院和衡阳市中心血站应各尽快查明老人的感染源,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这是医疗机构工作的疏忽,在用血时应当检验该血样是否可用,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献血时检测没事,就永远相安无事,或许,他们正是疏忽了,甚至是不知道艾滋病窗口期的存在,才导致了这场医疗事故的发生。

对此,同伴的老司机们对各部门提出了一下几点看法:

1

同学们无论是在献血还是在输血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安全性,还需要保证自身的或者外界的血液对人体绝对安全,特别是不能出现处于艾滋病窗口期的情况。毕竟我们献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也要保证其他人的安全;

2

医疗医护人员应当增强对艾滋病的了解,需要在血液入库和出库时进行多次检测,以保证血液的可靠性。并且在事情突发后,应当尽快查明艾滋病的感染源,而不是像新闻中一拖再拖,拒绝鉴定;

3

媒体工作人员也应当增强对艾滋病的了解,不应当只是向公众宣扬艾滋病的可怕程度,应该宣扬艾滋病的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毕竟公众主要是从媒体来了解艾滋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d/457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