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今年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推进“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
宣传活动主题为“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通知》明确,教育部将围绕“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系统总结相关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有益做法和经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印发宣传活动通知,组织相关活动,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营造艾滋病防治宣传良好氛围。相关高校要组织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干预、动员检测等活动。医院(门诊部)、中小学医务室(卫生室)要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优势,组织开展“世界艾滋病日”相关健康教育活动。
《通知》明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通过组织编写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典型案例发挥警示作用,增强预防艾滋病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艾滋病能力。要结合年全国“艾滋病检测月”系列活动,提高师生艾滋病检测认识,帮助认识和杜绝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普及检测方式和途径。要将预防艾滋病教育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育、认知能力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效果。
艾滋病防控学校应该怎么做?
1.性观念及性行为变化防控知识需跟上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新发艾滋病14.5万例,其中15岁到24岁之间的青年学生,近年来每年的报告发现病例一直在例上下。
“大三学生小光,受邀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在一家会所中,他和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的同性朋友吃饭、唱歌。在这些人的诱惑下,小光尝试了性兴奋药物,并与他们发生了性关系。医院检查时,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医院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王克荣接触了很多青少年的艾滋病病例,她表示,“性无知”是造成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直到得了艾滋病才突然感到一切都完了。艾滋病感染的低龄化趋势令人心忧,很多青少年仍缺乏防艾知识和意识。
青少年性观念及性行为的变化,是造成这一年龄段艾滋病感染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目前青少年的性成熟年龄提前、性行为低龄化,尤其是青年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具有较高的性行为发生率。但是这一群体仍缺少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艾滋病感染风险意识不强、防控知识缺乏。
2.专业、科学的防艾教育很重要
面对青少年艾滋病疫情的新形势,青少年防艾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将性教育前移,作为防控艾滋病的关口。要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价值观、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zd/4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