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婚嫁的那些事
结婚,对女人来说,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每个女子在离开大家组建小家之前,都会好好谋划一番。那么在进入婚姻之前,待嫁的新娘们都要进行哪些筹划组织工作呢?本期围城栏目以“筹组”定位主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今智慧的女性是如何“筹组”自己的婚姻的。本文介绍了古代女子在进入婚姻之前的环节和程序,可供现代女子借鉴。
《礼记》曰:“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意思是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严禁同宗通婚,以免紊乱纲常。古代人男女婚姻须由父母做主,并经媒人介绍,婚姻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女子求而不得,而是父母授意她人。《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可见,现代是家长围着孩子转,在古代,家长对孩子有着绝对的权威。古代男女在结婚仪式完成前往往是不能见面的,容貌谈吐纯靠口口相传。感觉上,婚姻像是福袋,各类价值基本相称,但女子的容貌性格是否合意就全凭运气。男子到适婚年龄后,家里长辈便会开始帮其选亲,会请媒婆到中意的女子家提亲。问明闺阁女子年龄、属相,找术士进行八字合婚。属相和八字是古人非常信奉的吉凶之测,有“鸡猴不到头”,“羊鼠一旦休”等说法。男方会将合婚结果告知女方,若双方属相相合,男方执雁为礼,拜会女家。据《仪礼·士昏礼》记载: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用“雁”作为纳彩礼物,一是要表达顺应阴阳往来,妇从夫的意思。二是用于表达不能错过时机,丧失节操的意思。雁作为候鸟,每年秋天飞到南方,春天又飞回北方,从来没有违背过这一规律。用雁作为礼物则用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意思。三是要表达行有先后,讲求顺序的意思。四是用雁在当时还比喻从一而终的意思,因为雁一生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形影不离,二者中若一只死去,另一只则终生不再婚配,以此来反映夫妻二人坚贞不移、琴瑟和鸣与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古人的礼制决定了其对婚姻的讲究程度,往往是双方父母为子女谈婚论嫁,父母的考虑往往更注重家族的兴盛。在确认双方八字相合后,便继续了解对方的姓名出生年月及其生母姓氏,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换龙凤帖”。庚帖也是为了测婚配,方式非常简单,双方将所得庚帖压在祖宗香火堂或灶君菩萨香炉下三日,三日内家中一切相安无事,方可进行宗庙问卜。若这三日内家中有不详事情发生,则退还庚帖,双方婚事就此结束。宗庙问卜比前两道婚配测试题更加正式,由父母带上两人的八字、属相等信息到宗庙占卜。吉卜表示了宗族内已故长辈的“认可”。男方交与女方家聘书,以表明愿与女方正式缔结婚姻。自此,双方婚配获得了官方许可。当然,佳偶天成还需完成很多的礼节程序。无论什么形式都不会省略的婚姻礼节便是下聘礼。男方将各种彩礼装箱,同礼书一起送往女方家。实际上,古人虽然不过分看重经济价值,但是仍然将下聘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彩礼本身就是蕴含美好寓意的。《仪礼·士昏礼》注:“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纳征礼是男女成婚的关键环节。有“非受币不交不亲”和“无币不相见”之说。
下聘礼之后便是择日。占卜问吉通过,吉日良辰选定后就只等“亲迎”。亲迎前很可能双方都未曾见面,往往带有期待和紧张的情绪,结婚时辰一般选在黄昏或者夜晚,穿着黑色礼服,汉儒们给先秦婚俗注入了阴阳五行的说法:男子为阳、女子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红色为阳、黑色为阴。迎亲当日,父亲会亲自给予其迎亲文书,这也是父母之命的真正权威,有着现代结婚证的相同效力。而后,携带迎亲文书、玉、束脩或雁等礼物前往女家接亲,跪拜新娘的父母后方可携新娘上车。女家父母会在自家宗庙内设宴迎接。新娘上车后,男子象征性的为其驾驶,车轮三转之后,由御者代之。而后男方先回,在家等待新娘。古人结婚不仅仅在婚前讲究程序,婚姻现场和婚后礼也设置了非常细致的礼仪。新娘接到家后,便开始婚姻现场仪式,新人在现场接受来自亲朋好友的祝福。在礼乐鞭炮声中将新娘请下车,并牵其入大堂“拜堂”,即影视作品中俗称的“拜天地”。古人认为男女对应天地阴阳,一拜天地以求阳刚阴柔,夫妻和谐;结婚象征着女子成为男方一员,二拜列祖列宗和公婆尊长以求家庭和睦;婚姻寓示男女双方结合,三拜夫妻彼此以示郑重其事。拜堂结束后新人不可以直接入席,因为古人非常强调整洁得体,所以入席前需行沃盥礼,洗手洁面,以期洗掉污秽,怀着纯净的心和妻子开始新的生活。
劳累一天之后,入席就餐。即使是饮食这一环节也非常讲究,双方共同食用同一牲畜,称为“同牢”。古人的宴会,猪牛羊等都是每人一份的,而新人则是两个人合一份。婚宴上自然少不了酒水,新人共饮一杯合欢酒,称为“合卺”。双方交换酒杯饮酒以示百年好合,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见的交叉手臂饮酒。实际上合卺本意并非交杯酒,而是把瓠瓜一切为二,以线连柄,象征男女双方连成一体。瓠瓜具有苦味,用其饮酒暗示新婚夫妇同甘苦,共患难。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同牢合卺礼象征新人生活上合二为一,婚姻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合卺礼流传到现在发展为酒筵。至此,诸如新婚夫妇敬茶、庙见祖先这些环节都还未完成。古人的婚礼还包括“成妇”礼,所谓成妇礼就是媳妇拜见公婆,拜谒祖庙。婚礼第二天,新妇一早拜见舅姑(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而后亲自侍奉舅姑进食。礼成之后,舅姑从西阶而下,新妇从东阶而行,古人地道尊右,所以客人走西阶,主人走东阶。表明把家事交由新妇打理。举行庙见礼则是在婚后三个月进行。庙见礼之后婚姻才算真正成立。古人有其非常完善的一套婚嫁制度,新人结合需受到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认可,因此,也不可能出现现今的闪婚、闪离现象。古代婚姻注重形式,追求礼教。未经三书六礼、明媒正娶的婚姻社会是不认可的。古代婚姻还突出宗族团体而忽视个体,强调伦理秩序而忽视个人权利。以家族为中心,婚姻的价值不在于男女双方的感情,更多的是其实用性,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祭祀祖先和传宗接代。个人意愿无法对抗父母的绝对主婚权。再者,古代婚姻还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父母具有绝对的主婚权,但是父母在为孩子择偶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家族的联合,通过联合加强家族的权势。比如汉高祖刘邦时就曾将宗室女远嫁匈奴首开和亲之局;后汉惠、文、景帝均有遣公主嫁匈奴单于之事。可见“和亲”对政治统治力量的强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5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