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人最不嫌多的字

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色,许多汉字是由图像简化形成,因而具有文字和图案的双重性质。拿喜字来说,“喜”字的原始文字形象是“鼓的具象形加一个喜笑的口形表示喜庆之典,后来,又发展为一个双手捧着一个吉字,下面加一个喜笑的口形”,它形象地将人类的喜悦表情跃然纸上。正因如此,后来的人们在用剪纸、绘画创造纹样的时候,也吸纳了一些美术性较强的汉字做成纹样,民间称这类汉字纹样为“字花”。早在汉代,人们就喜欢在织锦、瓦当、铜镜、漆器上写上几个寓意吉祥的字,比如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等。到了南北朝,这些吉祥话逐渐被“贵”、“喜”、“吉”等单字代替。在传统文化中,喜为“五福”之一,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积极人生态度,中国人把幸福事、开心事、好事、乐事等,统称为“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莫过于此。人们对喜事的追求,使得“喜”文化得以延展,一些动、植物由于谐音或表意蕴含“喜”意,格外受人欢迎,如喜鹊、獾等,谁家门前有喜鹊叫就是有喜事临门,獾和喜鹊的图案合在一起称为“欢喜天地”。当然,“喜”文化的表现远不止于此,绘喜笑颜开的四个童子,可称“四喜人”;绘梧桐、喜鹊,可称“同喜”;绘一豹、一喜鹊,则称“报喜”;绘一喜蛛下垂,称“喜从天降”;绘二喜鹊、一铜钱,则称“喜在眼前”;绘梅花梢上落一喜鹊,则称“喜上眉梢”;绘二童子笑脸相对,则称“喜相逢”。最为鲜明的“喜”文化体现,便是“囍”字纹,这是字,也是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传统吉祥纹饰之一。“囍”字结构巧妙,是一个典型的方块汉字,它横平竖直,没有任何斜划,相连的横划将原本两个单独的文字合成一个整体,这种方方正正、左右对称的外形,非常符合中国堂堂正正、和谐圆满的为人处事传统。“囍”字本身便具有着十分强烈的美感,严格的左右对称、有序排列、在形态上完全对等,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静止、平衡、稳定的心理感受,带给人们平和、宁静的心情。但这种单调的秩序也容易造成呆板的视觉感受,所以人们常常在双喜字的周围添加其他纹饰对其进行装饰,打破这种单调感,使囍字纹饰生动活泼起来。关于双喜字纹饰的产生,民间的传说有很多。一、王安石赶考第一种说法,双喜字是北宋王安石创造的。王安石赴京赶考,路遇陈化店镇马桥村马员外家征联招婿。其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暗自记下后匆匆赴考。科考顺利,一路直达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皇上抬头时恰好殿外一阵风刮过,殿角飞虎旗卷起,于是出了一个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求上联,王安石听了大喜,立刻将马家上联对上,皇上大喜,点为状元。王安石衣锦还乡时再次路过马家,那下联仍无人对出,王安石便上前以殿试下联对出,抱得美人归。金榜题名又逢洞房花烛,王安石自笑双喜临门,遂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接着大笔一挥,一个连体的双喜字便产生了。二、又是王安石赶考第二种说法,仍是王安石赶考,流程也基本相似,说他在汴梁城东舅父家中住宿,在城东门楼上看见一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王安石觉得精妙便记下了,应试时,主考官出了一下联:“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王不假思索地答上来了,即成举人。回程再过汴梁,又以“龙王”一联对出下联,方知原来是一员外挂出的招婿对子,王安石就这样又当了一回乘龙快婿,提笔写下双喜。三、方明秋赶考第三种说法,内容也是赶考,与第一种王安石赶考如出一辙,只不过主角变成了明代书生方明秋,就不赘叙了。赶考过程中有机遇,从而富贵临身,这是老套的题材,但也可以看出,“囍”字可能最早出现在宋代,显然是与登科、婚姻相关的,而如今“囍”字也确实多用于象征男女婚姻成立,在婚俗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图形,它寄寓了双喜临门、喜上加喜,也象征男欢女爱,它用自己喜庆热烈的寓意、美丽多变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注:配图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502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