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真的是古代女子悲哀的归宿吗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般都很熟悉一个词,“和亲”。“和亲”的本意是两国之间,和睦相亲。对于“和亲”,而网上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汉族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昭君出塞

而和亲的女子,也成为政治牺牲品,这些人,往往被认为是“红颜薄命”的代表,而受到后人的同情。人们往往既赞扬她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又同情、感叹她和亲的命运。为此还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再比如第一位和亲公主刘细君的《悲秋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而在现代的一些网络文学里,也往往都把和亲公主,刻画成受委屈的形象。可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把远嫁和亲当成一个女子莫大的悲哀。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罗列了一下和亲公主之所以悲哀的几大原因:

第一,离家远,苦于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就是《悲秋歌》里的“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第二,不外乎是因为异乡易俗,难以接受。这个易俗,可能是“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饮食文化,也可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媳及”的怪异婚俗。第三,气候差异大,并且水土不服。这个很好理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骤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身体肯定会有些不适应。

第四,因为所嫁非所愿,没有得到自己的爱情。

其实从自己熟悉的舒适圈走出来,到一个遥远的、陌生的地方,对于身心肯定是有影响。

不得不说,一个真正的,金枝玉叶的公主远嫁和亲确实是挺委屈的。但是正因为如此,统治者一般都不舍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和亲。远嫁和亲的一般都是貌美的平民百姓或者宗室女子。

就拿最著名的两个和亲的例子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来说。王昭君本来只是一个家世普通的平民之女,因为长得不错被送入皇宫。可是没有背景的她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最后只能绝望地选择了和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匈奴的和亲要求,王昭君会是怎样的命运呢?老死宫中恐怕是最大的可能吧。她的美丽终究会被辜负,她的一生,终究会充满了孤独和遗憾。而不同的是,她的遗憾,不会得到人们的惋惜。

虽然那里野蛮的风俗习惯给她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她毕竟拥有过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用貌美换了和平,她毕竟没有无声无息地陨落。

再说文成公主,本来是李唐皇室的一个远房亲戚,小宗室之女。如果没有被选中和亲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个小官僚的妻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和别人分享同一个丈夫。可是因为入藏,她被加封文成公主,成为大唐帝国和土蕃友好的使者。带着文明和希望来到西藏,受到当地民众崇高的礼遇和爱戴和丈夫永远的喜爱、重视、甚至是百依百顺。她的价值也是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始终以贵族的姿态出现在历史中。

至于没有自己的爱情,这说得好像她们不和亲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爱情一样,还不是身不由己吗?和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文成公主

我记得曹文轩的《前方》里有一段话: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们思乡的时候未必是在思乡,她只是在思念家的感觉。或者说,逃避孤独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不如意的时候,这种孤独感会格外强烈,而那些和亲的公主们,把这种孤独叫做“乡思”。家,成了远方的家。远嫁和亲只是让她们对自己的不幸,有了一个怨的理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幸并不是和亲造成的。

归根到底,不是和亲的女子有多幸福,而是当时的整个社会,对于女子而言都是残忍的,苛刻的,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去看待她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49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