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ldquo艾滋病和病毒
年3月27日,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应急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内容引起了大家广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经国务院批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于年启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实施期限为年至年。 传染病专项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为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集成,使我国传染病科学防控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有效应对重大突发疫情、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项实施10年来,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集成优势资源,加强协同攻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发展、支撑服务医改、应对突发疫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传染病专项强化技术体系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在病原监测预警、检测、确证和患者应急救治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有效应对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实现从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重大转变,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二、突破一批三病诊防治关键技术,为降低三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在艾滋病方面,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实现国产,将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7天以内,大大降低输血传播风险;推广实施综合强化干预技术方案,使我国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艾滋病传播减少了62%;基于国产药物优化一线治疗方案使治疗费用降低了79%。在乙肝方面,优化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大大降低接种无应答率及低应答率,提高母婴阻断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优化重型乙型肝炎治疗方案,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在结核病方面,产出一系列诊断试剂,使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以内,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重大传染病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并完善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平台,在三病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的结合,传染病防控科技综合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建立完善了病原体检测、监测预警、动物实验、生物安全、产品研发和评价等技术平台;在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病原体结构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成果;聚集、培养了一大批领军骨干人才和青年英才,专业人才队伍得到快速发展。专项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共21项,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是技术总师候云德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李兰院士领衔。 目前,重大专项已进入“十三五”时期的最后攻坚阶段,也是专项实施的决胜阶段。我们按照“十三五”实施计划要求,将聚焦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急需,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聚焦标志性成果,优化调整技术路线,加大对专项成果的梳理凝练和推广应用;落实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加强职能转变与部门协调,优化专项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到年依靠科技进步力争使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总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保为有效防控重大传染病的国家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将按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为圆满完成重大专项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们今天在座的有总师和相关部门的同志,也欢迎对我们重大专项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和问题,谢谢。
三、我国流感防控创新能力的有关进展情况
徐建国院士详细介绍了我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突破。建立综合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监测季节性流感流行强度和病毒变异情况;全球率先研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研制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研发的新型四价流感疫苗有望今年上市;重症病例临床救治能力极大提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各位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项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国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再出现类似年非典疫情,为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同时,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走出国门,在援非抗埃等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中取得了瞩目成就。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感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实验室监测技术能够在临床病例和病原识别、预警以及发现其流行规律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传染病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建立了多种监测和检测网络平台,对季节性流感流行强度和病毒变异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为我国流感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建立了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标准化的监测和检测技术平台,构建了结合计算机和生物信息技术的预测预警技术平台,将基因分析技术进一步普及,在人感染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中提供了实验室检测、疫情报告等技术支撑,为疫情应对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首次阐明该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发现活禽市场是H7N9禽流感的源头,从而及时关闭活禽市场,迅速控制疫情,实现了精准防控,为我们国家控制H7N9的禽流感的传播与流行作出了重大贡献。系统阐明了H5N6禽流感病毒的演化规律,为疫苗研制和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科研与疾控相结合的症候群病原谱实验室监测网络,为传染病监测从单病种零散监测、被动监测向多病原综合监测、主动监测奠定了技术基础和能力。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网络传输分析系统,摆脱了对国外核心分析技术的依赖,为形成我国传染病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新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已在多起暴发疫情溯源、预警中发挥了作用。建立了应用于传染病症候群实验室监测系统的病原监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促进了我国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的病原识别、检测、复核、鉴定与应对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传染病病原学监测技术与监测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网络实验室开展的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在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早期发现疫情和鉴定病原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病原体检测确证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专项实施,使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明显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检测种已知病原和4-5小时内完成常见病原体现场检测等多种综合检测方法与体系,突破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防控技术。建立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投入实际应用的诊断基础技术,在国际同类先进成果中实现并跑,部分技术达到领跑水平。 例如,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能突破种属屏障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病原发现后两天内成功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检测试剂研发成功之后72小时内下发到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临床机构,使我国迅速具备了H7N9流感检测能力,为及时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还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病人和确诊病人采取措施。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与全球共享H7N9禽流感检测技术,为全球流感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报告》中评述:“中国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典范”。因为这个病毒的检测是在很短时间内,24小时研发成功,72小时下发到各地,以后出现类似的疾病,我们也可以有望在这个时间段里取得成功。 三、优化临床救治方案显著降低病死率 在专项支持下,开展了突发急性传染病病例临床救治技术研究,尤其针对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建立了病例重症化预测指标体系、临床救治新技术、救治路径和指南。探索了“李氏人工肝”,李院士今天就在现场;抗病毒治疗技术应用于重症甲型流感治疗;建成临床电子数据采集系统,纳入突发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建成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样本管理系统库,搭建了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平台,培训了临床救治专家队伍,提高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临床救治水平,以H7N9禽流感为例,病死率从最初的39.4%下降到5.5%。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病死率居高不下,会引起一定的不稳定,这为稳定形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通过对我国流感毒株开展的耐药研究,发现敏感药物,为流感的抗病毒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卫生健康领域另一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支持研发的奥司他韦(口服)、帕拉米韦(静脉输液)、扎那米韦(吸入)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成为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患病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及时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目前我国在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生产方面能够自主满足临床需求,军事医学科学院相关专家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的磷酸奥司他韦能够满足我国常规需要及战略储备,价格仅为进口药物的一半,已占据我国近80%的市场份额。 在流感的中医药防治方面,总结了季节性流感、甲流、人感染H7N9等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候与传变规律,开展甲流重症、危重症及高危人群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制定了甲流重症、危重症及高危人群中医药救治方案,为临床决策与救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疫苗应急研发及储备能力显著提高 专项在新发传染病疫苗应急储备技术方面也一直有部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国家流感中心成为WHO任命的全球第五家、也是发展中国家首家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年,在“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的原则下,从WHO获得可直接用于疫苗生产用毒株到正式获得生产批准,仅用了87天,为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了快速研发疫苗新技术平台,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早批准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年通过分离季节性流感病毒并进行抗原性分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流感疫苗株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功研制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打破了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际提供的历史,提升了我国流感疫苗研发能力和水平。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单一抗体通过五种不同的抗病毒机制发挥作用,为研制治疗乙型流感全新特效药和通用流感疫苗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新药专项还投入近亿元用于流感疫苗佐剂、四价流感疫苗、多价联合疫苗、H7N9相关疫苗及流感疫苗应急研发体系能力建设。目前已有新型流感疫苗成功上市,四价流感疫苗正在进行相关申报审批,有望于年上市。 “十三五”期间,传染病专项将继续围绕总体目标,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检测和重症病例救治能力,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技术及产品,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降低新发感染率、病死率,有效提升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传染病的挑战还是非常严峻的,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所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维护人民健康,保证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国家的传染病安全。 谢谢大家。
四、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的信息量相当的大,尤其是答记者问阶段,其中涵盖了民众所关心的、想了解的方方面面,邀请的专家均做了一一解答。更多详细内容以及精彩的记者答疑均在科技部 首先,传染病来了以后要确定病原体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个是什么这个仗是没有办法打的,多病原的筛查和新病原发现的关键技术使我们国家传染病的检测技术和诊断性试剂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方面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好比刚才说到的种病原体,常见的很快就能够发现,过去我们没有这样的系统,没有这样的体系。另外,对新发传染病,新的传染病类似SARS,全世界都不知道这个传染病,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具备了这样一个能力,包括H7N9就是在中国发现的,包括最近发现的一些病毒。包括我们科学家在《自然》等杂志报道的种系病毒,这都说明我们在新病原的发现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第二,传染病的监测特别是症候群的监测。因为症候群的监测是全面的监测,和单位检测不一样,这是我们国家的特点。12个课题连续支持,医院,建立了我们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网络,通过开展症候群监测,使我们国家对传染病的病原识别、检测、复核、鉴定应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作用,在H7N9禽流感发展过程中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化核心技术。代表的就是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这是我们科学家自己提出来,得到了卫计委认可,成为卫计委的工作的一部分,为我们国家的传染病特别是新型传染病实验室监测提供了这个模式。这个建立的知识产权的实验室网络信息化技术系统,因为这一套系统原来是依靠国外,发展了这个技术,使我们国家的费用大大降低,也保证我们国家技术的安全,使我们国家独特的三级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实现了以监测预警模式创新,为传染病防控在技术换代、能力升级、一些国际性的挑战提供了技术保障。因为我们国家传染病检测、监测预警信息发现方面和过去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值得我们整个行业作出贡献,整个行业也感到很骄傲,谢谢大家。
2.经济日报记者在应对新发突发流感等疫情过程中,我国在创新应急药物研发能力方面有哪些显著提升?另外,有一个名词需要专家科普一下,“甲型流感病毒”和“新型动物流感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钟武研究员回答问题1: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药物。我们在重大专项支持下,我们国家的流感药物及其能力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是国际上品种最为丰富的具有抗流感药物的品种储备体系以及应急生产体系。我们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们成功研发并上市了,比如对成年人预防和治疗流感有效的奥司他韦胶囊,对儿童,就是流感人群中间受影响最大的儿童特殊人群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的颗粒剂。针对奥司他韦无效或者是耐药的,有流感重症的急救药物,就是帕拉米韦的注射液,以及对神经氨酸酶都无效,或者是48小时以后重症的流感患者就是法匹拉韦,就是广谱的抗流感病毒的药物。
我们国家是全球品种最为丰富的抗流感药物的品种国家储备体系以及应急生产体系。在专项支持下,刚才徐院士也说了,我们建立年产可以达到8千万到1.2亿人份的抗流感药物的国家储备的生产线,就建立在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我们可以从容的应对。其次大家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4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