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ldquo8元一只rdquo
近日,一种名为“锥蝽”(广州俗称“木虱王”)的小虫子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甚至上了全国新闻热搜。原来,事情的起因是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
既然尚无本地病例,为什么还要警惕锥蝽呢?实际上,美洲锥虫病曾经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随着全球化进程,该病扩散速度和程度不容忽视,中国的近邻日本已有病例。
根据WTO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万至万人感染克氏锥虫。
据介绍,该病感染早期由于症状轻微而容易被忽视,隐匿期可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但病原在体内可持续终生,重症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期: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也叫恰加斯结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以及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如市民不慎被锥蝽叮咬,医院采血化验,叮咬后的几周至两个月内,如检测出锥虫鞭毛体,可及时进行治疗。否则晚期治疗难度大。
针对“新型艾滋病”的说法,专家解释,其实锥虫病与艾滋病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疾病,“新型艾滋病”只是锥虫病的一个比喻说法。它源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热带病专家称,由于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美洲锥虫病也被比作了“新型艾滋病”。
“一方面,二者传染途径不同,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这个媒介传播的,不过二者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另外,病原体不同,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锥虫病病的病原体是克氏锥虫。”。
专家提醒,锥蝽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等地,在夜间外出活动。作为吸血昆虫,它可能会出现在鸡舍、畜舍附近。市民应做的是保持居家卫生,安装纱门纱窗,防止锥蝽进入室内。
为了认准锥蝽,市民应抓住锥蝽的三个特点:一是看口器,锥蝽是刺吸式口器,且口器的茎部平时会收回,肉眼能看到;二是看头部,锥蝽的头部较尖、较细长;三是体型,锥蝽的身体呈椭圆形。
另外,尽管锥蝽带有锥虫的几率非常低,但如发现锥蝽进入室内或叮咬人,在捕捉的过程中,市民还是要注意自我防护,可以利用工具,如纸张、筷子、叶子等,夹住虫体放入透明容器内密封,再送到疾控中心检测。如不慎碰到锥蝽,及时洗手即可。
充分了解该病的知识,注意个人卫生,前往拉美国家居住,务工或旅游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jc/4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