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兴家博物馆在老物件中感

2月2日至2月7日,天津市委网信办按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组织全市网络媒体开展年“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第八站来到了宁河俵口镇兴家民俗博物馆,在这所洋溢着民俗气息的博物馆中,游客可以切身实地的感受到宁河本土文化的魅力。

天津兴家民俗博物馆是由当地村民马振得先后投入万元,将一个废弃工厂改造成的。据了解,博物馆占地0多平方米,收藏品达多件包括非遗、民俗、农耕、红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馆两年来累计参观游客两万多人,其中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成为宁河区小有名气的民俗文化传承集散地。

展馆于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共有农耕文化展室、民俗用品生活用品展室、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展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室、图书阅览室、汉族婚俗文化体验室、中小学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展室七个展室。

农耕文化展馆占地多平米,汇集了3多件消失在人们视野的农耕、民俗物品,每一件藏品都深刻着时代的烙印。土坯房实景模型、农耕工具反映了宁河民俗独有特色,电子管电视机、收音机、钟表等藏品记录着老一代人的生活。马振得指着土坯房实景模型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最古老的房子,在地震以后基本见不到了。苇把子就是我们七里海房子的特点,过去老百姓用来保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室以展示宁河区为主的非遗文化,其中不乏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手工艺作品,彰显宁河区地方特色。在展室中小浪发现一条身形巨大的“中国龙”安放在展室中央。马振得说:“这个非遗作品是用秸秆纯手工制成的。秸秆龙约两米多长,一米多高,非遗传承人用了多个秸秆,切刻40多万刀,历时一年完成,整个制作过程没有使用一钉一线。传统的秸秆工艺勾起了很多人儿时的回忆。”

走访过程中马振得向记者讲起了当初创建民俗博物馆的故事。这些年,很多朋友会到宁河区七里海旅游观光,每次看完湿地就想不出还能去哪里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振得发现有很多宁河手工艺品申请了非遗,他觉得很自豪,希望能给游客介绍宁河的当地文化。于是马振得萌生了一个念头,创建一个博物馆,把宁河的非遗,民俗,农耕物件集体展示,将宁河独有的特色宣扬出去。马振得表示,我们的项目是纯公益的,没有任何门票和其他费用,完全是提供一个回忆过去,教育孩子的作用。同时,宁河区政府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近年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对于马振得同志的民俗博物馆也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此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时也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家博物馆专门设立了百名民间艺术家七里海创作基地,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展示和教学空间。同时,运用“互联网+”建立网络交流展销平台,为艺术家们提供宣传销售的机遇,利用宁河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产业互动,将本市的民俗文化弘扬出去。目前创作基地已经吸引了书法、年画、剪纸、等十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民俗艺术的从业者。(新浪天津记者:景然)

来源:新浪天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by/49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