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

第十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

10月26-28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主办、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艾滋病学组协办的第十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发布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版)》。

会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组长、医院的李太生教授等专家对《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版)》主要更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该指南重点更新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推荐方案和药物、机会感染的诊治、母婴安全管理等内容,并提出全新的艾滋病全程管理理念。

艾滋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种慢性病

艾滋病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人谈到它都讳莫如深。其实,它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艾滋病也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渐渐变成一种慢性疾病,可防可控可治。

小王20多岁,艾滋病发病已近3年,因免疫力低,几乎每年都要住院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治疗几年,他的内心慢慢变得强大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避免艾滋病,医院艾滋病志愿者之一。身体健康的时候,他像正常人一样上班,在业余时间,他会和一些公益组织一道去进行艾滋病关爱活动。他整个人看起来是健康的,微笑随时挂在脸上。

医院时他并不是这样的。市公卫中心感染科主任何盛华记得,医院时,眼光是警惕的,也是自卑的。小王的转变和其他病人一样,是从温暖的谈话开始的。医院治疗时,都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和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一样,需要常年坚持治疗。自身的恐惧只能帮助病毒将你打败,而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心态能帮你将疾病控制得更好。

多学科合作:将艾滋病感染纳入全程管理

要让一个艾滋病人正确面对疾病,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仅仅是治疗,就需要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在第十次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组长、医院的李太生教授提出了新《指南》上多学科合作,将艾滋病感染纳入全程管理的全新观点。他说,“版《指南》是我们制订的第四个版本,加入了国内临床实践和大量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最贴近我国艾滋病患者的诊疗指南。”

他指出,该指南除了将多学科合作,将艾滋病感染纳入全程管理重点提出之外,还更新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推荐方案和药物、机会感染的诊治、母婴安全管理等内容。这次修订也是首次把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治疗方案和HIV暴露前预防等写进诊疗指南,包括:对PCP肺炎的一级预防首选SMZ-TMP每天一片的方案;对体重小于60公斤的患者选用每天依非韦伦mg更小剂量组成减毒保效的方案等。

新《指南》更贴近中国患者

抗病毒治疗的出现和应用将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随着艾滋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他们还面临着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与骨骼疾病等的同时并存,而这些疾病已成为影响艾滋病感染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对疾病进行HIV感染全程管理。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是指感染者在确诊后,多学科合作团队为其提供的一种全程综合诊治和服务关怀管理模式。全程管理和







































北京市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bby/437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