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礼不超50元,让礼轻情意重旧习成新

近日,据极目新闻报道,河南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农场班村设有专门红白事操办场所,名为“移风易俗班村集中办事大院”。在集中办事大院内,张贴着该村制定的红白事统一操办标准,每桌宴席成本控制在元以内,菜品为八荤八素,酒水每瓶不超过40元,香烟每条不超过元,宴席总规模不超过20桌。除亲属外,本村乡亲随礼最高不超过50元。

都年了,经济社会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很多人来说,50元也只是零钱而已。如今随礼,即便在乡村,50元也是拿不出手的。没想到,竟然还有随礼不超50元此等人情世故,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

说实话,要不是新闻写得头头是道,可信度极高,还真不敢相信有这么回事。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活脱脱的事实,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一个人情社会,注重礼尚往来。而随礼也是人与人之间维持社会关系的最重要的方式,但古时候极为讲究“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殊不知,随礼,也是一门技术活。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世故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异化,以至于“礼重诚意重,礼轻情意轻”。

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情社会,礼尚往来比较多。借参军、升学、搬家、开业、生娃、病故等各种名义办宴席的不在少数,特别讽刺的是,有地方竟然发展到老母猪下崽都请客地步。

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礼尚往来也水涨船高,又与情意相提并论,少则数百元,多则成千上万,无形之中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有媒体曾报道过,西北一农户年收入2万元,一年下来各种人情随礼元,占了年收入的一半。这就是现实版本的“人情往来”。

而浏览新闻,不难发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礼金越来越重等陈规陋俗,并非一省一市所独有,而是全国的通病。

“东家聘女,西家生娃,今天买楼,明天搬家;别问什么事,给信就得花,家底要随空,春播要抓瞎。”这则民谣,形象刻画了我国人情消费的社会窘况。现如今,一些地方、已经是最低标准,图个吉利,包个、会更有面儿。送礼前,朋友之间互相打听礼金数额,谁也不能输了谁,谁也不好意思搞特例,都按出价最高的给。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人情勒紧裤腰带。

“随礼”乱象不堪,“人情世故”成为负担。这不仅让礼尚往来变味,还让亲情、友情异化。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自然发展,恐怕不只是物质方面的负担,更可能成为精神层面的枷锁。说不定,还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

好在,不论是公共管理服务部门还是普通老百姓,均认识到“份子钱”过重的影响和危害,已经开始尝试治理。说的也是,近年来,婚俗改革持续推进,近日,国家多部门就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整治这些陈规陋习,为爱“减负”也渐成风尚,婚俗改革试验区成效明显。

毫无疑问,“随礼不超50元”就是婚俗改革试验区成效明显的缩影。没错,破题中国式人情社会,就应该回归“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本意。

实质上,“随礼不超50元”是回归“礼轻情意重”旧习。虽说“改旧习,树新风”,但这样的旧习,确实应该回归,而不能改掉。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树立了正确的婚姻价值取向,“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的婚俗渐成风尚,更应该趁热打铁大力倡导“礼”轻“情意”重,让旧习变新风。

此外,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是新时代文明的要求和趋势。革除人情随礼等陈规陋习,让礼尚往来回归质朴和纯真,对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婚俗改革、人情世故回归本意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更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更何况,做人要厚道,不仅要明白人情世故、礼尚往来,还要知道礼轻情意重的道理。有了“随礼不超50元”样本,其他地方以后随的“礼”可以越来越轻。毕竟,重的不是礼物的价格,而是礼物的心意。

说到底,“礼轻情意重”不是说说而已,别的方面应随时代发展而前进,“随礼”则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后退,回归最初的那种简单而厚重的心意,使之蔚然成风,遍地开花,结出情真意切的“人情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gxuandoor.com/jibzd/49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